第121章 慧眼如炬(2 / 2)

齐老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,他死死盯着那瓶子,之前被欣喜忽略的细节,此刻在张三丰的指点下,变得无比清晰。他沉默良久,最终长叹一声,对着张三丰深深一揖:“周先生……慧眼如炬!老夫……服了!若非先生点破,此物怕是要蒙蔽老夫一生了!”

这一揖,心悦诚服。

基地内,秦雪和林芷琪也通过加密音频,实时听着阁内的对话。

“胎光,釉光,神韵……周老师说的这些,仪器很难量化,却往往是鉴定的关键。”秦雪若有所思,在笔记本上记录着,“这是一种基于海量经验和直觉感知的判别模式,或许可以尝试建立一种‘特征权重’模型……”

林芷琪则听得两眼放光:“周大哥太厉害了!他说的那种‘活气’和‘拙趣’,我在接触一些真正古医书时也有类似的感觉,现代的印刷品就没有那种‘神’。”

另一边,林婉晴放下手中的文献,对凑过来听的赵启明解释道:“周大哥此举,并非单纯否定,而是在传授一种鉴物的‘道’。不拘泥于表象,直指本源。这与做学问是相通的。”

赵启明挠着头:“我明白了,林师姐。就像周祖师教阵法,不是死记硬背阵图,而是要理解能量流转的‘势’。这瓶子仿得再像,没有那个时代的‘势’,就是死的!”

经此一事,偏厅内气氛微妙变化。先前对张三丰的认可,多源于墨老的推崇和八极门的敬重,此刻,却真正转化为对其本人学识眼力的深深折服。

李院长感慨道:“听周先生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这鉴定之道,果然重在一个‘悟’字。”

那位科技新贵收藏家也彻底收起了最初的些许轻视,苦笑道:“看来,再精密的仪器,也难测千年风骨,文化的传承,终究需要周先生这样的‘活字典’。”

墨老捻须微笑,心中大定。他知道,经此“砸缸”事件,周辰在此地顶尖收藏圈的地位,算是彻底立住了。这不仅仅是眼力的胜利,更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洞察力的绝对碾压。

张三丰依旧神色平静,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他扶起齐老,温言道:“齐老不必如此。此物亦是明代仿古之精品,其本身价值依旧不菲。能得此物,亦是缘分。”

他这般气度,更令齐老等人心折。接下来的鉴赏中,但遇疑难或争议之处,众人皆不约而同地先听取张三丰的意见。他已从一位参与者,悄然成为了此次雅集隐形的核心。

窗外月色清朗,阁内慧眼烛照。今夜之后,“周先生”之名,必将在此间顶尖圈层,口耳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