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琊阁偏厅内,气氛愈发融洽。随着交流深入,数件重器被依次请出,置于中央的紫檀大案上,供众人品鉴。柔和的灯光聚焦,更衬得这些历经沧桑的器物宝光内蕴。
指挥车内,苏沐晴面前的屏幕已切换至更高精度。热成像显示着阁内人员分布,声波采集系统过滤着环境杂音,将核心区域的对话清晰传递。
“目标人物周辰,目前位于主鉴赏区,情绪稳定,交流正常。”她对着麦克风低语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实时画面中那个从容的身影吸引。见他与那些平日只能在新闻或内部简报上见到的人物谈笑风生,苏沐晴唇角微不可察地扬起。她的周大哥,无论在何处,都是这般耀眼。随即,她收敛心神,目光锐利地扫过周边监控分屏,确保这份宁静不被打破。
此时,众人的焦点汇聚在一件青釉弦纹瓶上。此瓶造型古朴,釉色天青,冰裂纹片自然交错,宝光莹润,俨然是宋官窑的气象。
“此物是我多年前偶得,几位老朋友都看过,断为南宋官窑无疑。釉色、开片、胎骨,无一不精,堪称我收藏中的翘楚。”齐老先生抚须微笑,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得意。在场多位藏家纷纷点头附和,目露赞赏。
墨老也仔细端详片刻,微微颔首,显然也认同此物不凡。他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张三丰,却见对方目光平静,并未如他人般沉浸于欣赏,反而带着一丝若有所思。
“周小友,对此瓶有何高见?”齐老注意到张三丰的神情,主动问道,语气中带着考较,也有一丝期待。众人的目光随之聚焦到这位年轻的“周先生”身上。
张三丰并未立即回答,而是上前一步,并未上手,只是目光如炬,细细扫过瓶身每一处细节。数息之后,他缓缓开口,声音平和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:
“此瓶,确为精品。釉水肥润,玉质感强,开片亦天然成趣,仿者能至此境,已属登峰造极。”
“仿品?”二字一出,满堂皆静。齐老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,几位方才还在附和的藏家也露出愕然之色。
张三丰不疾不徐,继续说道:“然则,正是这‘登峰造极’,露了痕迹。宋代官窑,尤重‘道法自然’,其釉色变化,开片走势,皆有一种天成之‘拙趣’,是窑火与泥土在特定时空下的偶然,仿者刻意求工,反失其神。诸位请看……”
他虚指瓶身一处不易察觉的釉面:“此处釉光,过于‘亮’,少了宋瓷历经岁月沉淀特有的温润内敛之光,此其一。”
又指向底足露胎处:“胎土淘洗过于精细,颜色也过于均匀,不似宋官窑胎骨那般略带粗砺,色有深浅,此其二。”
最后,他目光落在瓶内一道细微的修坯痕上:“这道旋纹,力道均匀,过于规整。宋人制瓷,心手合一,纵有修坯,亦带随意洒脱之气,不似此纹,工整却失却了那份‘活气’,此其三。”
他每说一处,便有人凑近细看,初时疑惑,细观之下,脸色渐渐变化。他所述并非玄之又玄的感觉,而是具体可察的细节,结合其对宋瓷神韵的精准把握,令人无法反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