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3章 和大佬聊聊(2 / 2)

方远将目光转向胡健:“胡总,您最了解情况。影院放好片子、放差片子,在现有体制下,对他们的收入影响没那么大。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改善观影环境、提高服务质量、更科学用心地去排片。因为无论怎样,拷贝到手,总是有收入的。如果实行一种与票房直接挂钩的机制,影院为了吸引更多观众,获得更高分成,必然会主动选择好片子,并想方设法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。这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逻辑。”

胡健沉吟了一下,终于开口:“方远同志,你说的这些现象,确实存在。你是什么意思呢?要改革吗?

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各省市电影公司已经习惯了这套模式,形成了固有的利益格局。如果贸然改变,他们的既得利益如何保障?队伍如何稳定?这都是非常现实和复杂的难题。

再者,票房收入如何统计?如何避免

方远对此早有准备。

“胡总您说的这两个问题,肯定存在。但不能因为存在阻力就不前进。

“关于您说的票房统计的问题,确实有点难度,但并非无解。

比如,设立规范制度,定期稽查等等,初期可能会完全禁止不了,但是绝对比现有的体制更能刺激制作方的热情。我们决不能因为害怕难度就因噎废食。”

胡建不再说话,微微点头。

方远最后总结:“更重要的是,现行的制度,可能会在无形中扭曲创作的导向。对我这样的制片方来说,最理性的商业选择是什么?可能未必是呕心沥血地去打磨艺术精品。

也许,堆砌几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,起一个耸人听闻的片名,再投入资源进行话题炒作,只要宣传声势足够大,能把拷贝顺利地、甚至高价地卖出去,就能稳稳赚钱。至于影片本身的质量如何、观众的真实口碑怎样,在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下,反而可能成了次要的考量因素。”

他看向夏衍先生:“夏公,这难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初衷吗?这真的有利于推出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吗?”

“那你怎么看的?”夏衍开口问道。

“我认为,逐步探索并试行票房分账制,让制片、发行、放映三方的利益,与影片最终的市场表现、观众认可度直接挂钩,形成‘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’的利益共同体,才是从根本上激活电影市场、激励精品创作、提升整体产业水平的必由之路。”

一番长篇大论,方远说得口干舌燥,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,喝了一大口。

雅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。

胡健眉头紧锁,显然在权衡方远的话。他作为行业的操盘手,看到的首先是无数盘根错节的现实困难。

但方远指出的问题,又确实切中要害,尤其是关于扭曲创作导向的那段,让他也有所触动。

夏衍先生一直静静地听着,良久,他缓缓开口:“方远同志,你今天谈的这个问题,很大,也很深。你提出的这个‘票房分账’的想法,步子……迈得非常大。”

他停顿了一下,仿佛在斟酌用词。

“这个问题,在我们协会内部,其实也时有讨论。大家都感觉到,现行的办法,有些地方确实不适应新的形势了。你的这些分析,很尖锐,也有些……理想化。”

方远的心提了起来。

“但是!”

你说话大喘气干嘛!

“我个人觉得,你说的,有道理。电影,说到底是拍给人民群众看的。它既是艺术,也带有商品的属性。让它更好地面向群众,面向市场,接受观众的检验,让好的作品真正实现其价值,这个方向是对的。总关起门来自己玩,是不行的。”

方远没有想到,支持他的竟然是夏衍,原本以为他岁数大了,可能会比较保守。但是没写到他的态度会如此明确地倾向于支持改革的方向。

夏衍看向胡健:“胡健同志,中影是发行的龙头,你的顾虑很实际,也很重要。改革不能蛮干,不能把现有的秩序搞乱。但是,方远同志提出的问题,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。”

胡健立刻点头:“夏公指示的是。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认真研究。方远同志的建议,虽然操作上难度极大,但指出的方向,很有启发性。”

夏衍最后将目光落回方远身上:“这样吧,方远同志。你今天谈的这些问题和想法,非常重要。我们会带回去,在协会内部,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和同志,认真地进行讨论、研究。

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需要详细的调研,需要稳妥的、可行的方案。可能需要很长时间。”

方远大喜,虽然没有立刻得到实施的承诺,但是也没有直接拒接,且夏衍这个级别的明确表态会“研究”,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!

“非常感谢!非常感谢夏公、胡总能拨冗听取我的这些浅见!”方远立刻站起身,“我们星火文化愿意全力配合协会的任何调研!如果将来需要选择试点单位,我们星火第一个报名!我们愿意用自己的项目,为改革摸索经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