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2章 倒春寒(2 / 2)

然而教化需依托。

“教化虽隆,若无刑赏以齐其末,则奸宄之徒或存侥幸,善良之众或受侵欺,教化亦徒托空言耳。”

接着强调,教化的实现需要刑赏作为保障。

重要的是刑赏的时机与侧重。

“承平之日,教化宜弘,刑赏宜简;乱萌之初,教化宜急,刑赏宜明;祸乱既成,则刑赏宜断,教化宜缓。”

“因时制宜,各有侧重,斯为善治。”

对于刑赏要有动态的治理观,因时施策性。

何明风的后文洋洋洒洒。

地方官员若是一味严刑峻法,就会导致民怨。

若是空谈教化,纵容奸恶,就会致使法纪荡然。

好的官员应善于运用刑赏来推动教化,然后通过教化来减少刑赏的使用。

何明风的此论并不将刑赏与教化对立,而是深刻阐述其相互依存,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。

将其视为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,提出“因时制宜”的治理策略。

始终围绕如何达成有效治理展开,而非空谈道德文章。

等这篇文章写完,第二场的第一日已经过去了大半。

简单地吃了些东西之后,何明风继续看向后面的题目。

后面是判题和诏、诰、表内科一道。

何明风已经把《大盛律》背诵得滚瓜烂熟了。

但是超出律例的一些题目,还需要结合实际来做判断。

例如,判题中有一道民间田产纠纷案例。

甲将地“典”给乙,约定十年后可按原价赎回。

十五年后甲富足,欲赎地,乙以远超约定年限为由拒绝,称视为绝卖。

二人互讼于官。

此题中,若是拘泥于年限,认为超过太久,倾向于支持乙,或者单纯同情弱者,强行判甲胜诉,皆失之偏颇。

首先,此题需要厘清“典”的法律性质。

“典者,活卖也,物权未绝,赎权犹存。”

开篇需要明确甲在法律上仍享有赎回权。

然后继续洞察情理,平衡各方利益。

“然契载十年,今逾五载,时移世易,乙管业已久,投入心力资本或有之,若令原价回赎,于乙或有未公。”

“查《大盛律》虽有回赎之条,亦恤久占之情。”

“兹判:准甲回赎其地,然需酌补乙这五年间于地上之合理投入及利息。”

“地价可按原契,所增之费由中保估算,务求两平。”

“若甲不愿补费,则视为放弃回赎,地归乙业。”

五道判题写完了之后,已经是夜里了。

何明风把床板搭起来,和衣躺在硬梆梆的床板上,渐渐地睡着了。

只不过还没睡多久,何明风就被一阵寒冷冻醒了。

寒意如细针,穿透了号舍薄薄的木板壁,扎在何明风的皮肤上。

坏了!

倒春寒!

何明风一开始还睡的有些懵,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,立刻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。

果不其然,白日还暖融融的天气,夜里就像是变了脸。

外面忽然刮起一阵寒风。

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度。

“这鬼天气。”

何明风赶紧将外衣又紧了紧。

忽然,他想起了什么,伸手摸向考篮底部。

果不其然,手指立刻触到柔软厚实的织物,何明风这才记起姐姐何锦花临行前的叮咛。

“小五,我怕这几日恐怕有变,厚衣被褥都得带上,还有这手炉,我给你们三个人都各准备了一份……”

何明风当时不以为意,觉得姐姐过于操心。

毕竟入了春之后,京城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。

如今没想到真的遇到了倒春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