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北海大捷”的余波,对“新兴同盟”内部的冲击,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深远。
在柏林堡,帝国皇帝的怒火最终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。埃里希·冯·法尔肯海姆元帅,这位曾经被誉为“德普士海军之魂”的将领,成为了替罪羊。
在军事法庭上,他被指控为“指挥失当”、“丧失斗志”,并被解除了所有职务,软禁在家。虽然许多海军将领为他鸣不平,但在元首的绝对权威下,无人敢公开反对。
雷德尔元帅接替了他的职务,但整个德普士海军都笼罩在一片失败主义的阴影之下。水面舰队遭此重创,元首开始将更多的资源,投入到他一直偏爱的潜艇部队上。卡尔·邓尼茨的“狼群”,即将成为大西洋上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幽灵。
德普士的战略重心,被迫从海上,转回到了陆地。元首的目光,开始投向广袤的东方。他认为,既然无法通过征服英吉利来结束战争,那么,就必须通过征服东方的大国——苏维埃,来获取足够的资源和战略纵深,以进行一场持久的全球战争。
一个代号为“巴巴罗萨”的,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陆地入侵计划,开始被秘密地制定。德普士最精锐的装甲师团,开始悄悄地向东方边境集结。
而在罗马,墨索里尼对德普士海军的失败,感到既幸灾乐祸,又忧心忡忡。幸灾乐祸的是,德普士人终于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;忧心忡忡的是,德普士海军的失败,意味着意塔海军将不得不在地中海,独自面对英吉利和法希海军的联合压力。
他急于在战场上取得一场胜利,来证明意塔王国的价值。于是,他命令他的军队,在北非和巴尔干地区,发动了草率的进攻。
然而,意塔军队的战斗力,显然与他们的领袖的野心不相匹配。在北非,他们被法希的“新法希军团”打得节节败退;在巴尔干,他们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。
德普士不得不分出宝贵的兵力,去为他们这个“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”的盟友“擦屁股”。这进一步牵制了德普士的战略力量。
在河户,樱花国的高层,则对德普士的失败,进行了冷静的分析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:德普士人过于迷信战列舰的威力,而忽视了航空母舰的决定性作用。
“北海海战再次证明,未来的海战,将是航母的天下。”联合舰队司令,山本一郎,在他的报告中写道,“谁掌握了制空权,谁就掌握了制海权。”
这个结论,更加坚定了他那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——用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突击舰队,长途奔袭数千公里,一举摧毁新大陆联邦在白港的太平洋舰队。
他们认为,只要能打断新大陆联邦的脊梁,他们就能在短时间内,控制整个东南亚和西太平洋,获取他们梦寐以求的石油和橡胶。届时,他们将建立起一道坚固的“绝对国防圈”,与德普士东西夹击,共同瓜分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