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命令,制定‘火炬计划’。我们的目标,是整个北非!我们要从这里,打响我们反攻大陆的第一枪!”
在圣路易港,一支支装备了新式坦克和车辆的法希军队,开始集结。他们的眼中,燃烧着复仇的火焰。
世界的战争舞台,即将从冰冷的北海,转向炎热的北非沙漠。
新大陆联邦的参战,如同一头巨兽闯入了原本拥挤的房间,彻底改变了力量的平衡。
在宣战后的短短几周内,这个国家恐怖的工业潜力被完全激发出来。汽车工厂开始转产坦克和飞机,民用造船厂开始铺设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龙骨。一时间,“自由轮”、“谢尔曼”坦克、“野马”战斗机,如同潮水般从生产线上涌出。
一支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军队,告别家人,开赴训练营。他们或许对战争还很陌生,但他们士气高昂,坚信自己是在为自由而战。
“新大洋舰队”在抵达英吉利后,与皇家海军进行了整合,组成了一支史无前例的“大西洋联合舰队”。这支舰队的总吨位,超过了“新兴同盟”所有海军力量的总和。大西洋的制海权,被牢牢地掌握在了“北约联盟”的手中。
这为盟军的全球战略,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无数满载着士兵、武器和物资的运输船,在联合舰队的护航下,开始源源不断地横渡大西洋,抵达英吉利和黑洲。
在新大陆联邦的首都,罗斯福总统与来访的丘吉尔首相,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。他们共同签署了着名的《西大洋宪章》,确立了盟军的共同战争目标,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。
“我们寻求不为本国增加领土,”宪章中写道,“我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……在公海上,各国人民得自由航行……我们相信,世界上所有国家,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,必须放弃使用武力。”
这份文件,不仅是一份战争宣言,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承诺。它向全世界宣告,“北约联盟”所进行的,是一场为了建立一个更美好、更自由的世界的战争。
然而,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是骨感的。“新兴同盟”并没有因为新大陆联邦的参战而退缩,反而被激起了更强烈的斗志。
在柏林,元首发表了措辞激烈的演说,谴责《西大洋宪章》是“盎格鲁-撒克逊人企图继续奴役世界的虚伪文件”。他号召德普士人民团结起来,为了生存空间,为了一个由雅利安人主导的“千年帝国”,战斗到底。
在罗马,墨索里尼叫嚣着要将地中海变成“我们的海”。
在东京,军国主义政府则认为,这是摆脱西白洲人束缚,建立“大东亚共荣圈”的“天赐良机”。
樱花国海军,在得知德普士海军在北海惨败后,非但没有气馁,反而认为这是他们取代德普士,成为“新兴同盟”海上力量核心的机会。他们那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“联合舰队”,开始在太平洋上,蠢蠢欲动。
一场更大的风暴,正在汉平洋上酝酿。白港,这个位于汉平洋的,新大陆联邦太平洋舰队的基地,还沉浸在一片和平的假象之中。没有人意识到,一场毁灭性的打击,即将在几个月后,从天而降。
战争的齿轮,已经开始以一种无人能阻挡的惯性,疯狂地转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