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太太捏着止咳糖浆的瓶子,手指在“止”字上摩挲:“闺女,这是‘止’?”“对,止住咳嗽的‘止’。”小石头娘把“药”字卡贴在瓶身上,“您记着,红瓶儿是止咳的,绿瓶儿是退烧的。”老太太突然抹起眼泪:“上回我把止咳的当补药喝了半瓶,你爹还骂我老糊涂...今儿个我能自己看了!”她扑过去抱住小石头娘,蓝布衫的补丁蹭着小石头娘的花布衫,“比给十斤白面还金贵!”
杨靖站在屋角,看刘会计拿铅笔在小本儿上记:“知识反哺案例:王刘氏(小石头奶奶)通过识字避免误服药物,奖励双倍积分——20分。”他摸出兜里的系统面板,果然跳出行小字:【基层教育实践+50积分】。
正乐着呢,院外传来“咔哒咔哒”的拐杖声,赵老太柱着枣木拐进来,灰白的头发用红头绳扎着:“小杨啊,我要学‘门’字。”她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信封,边角磨得发亮,“我闺女上个月寄的,说信封上写‘收’的是我,可我不认得...我想知道她写了啥。”
杨靖喉头突然发紧。
他蹲下来,指着信封上的“收”字:“赵奶奶,这是‘收’,就是您闺女让您把信收下。等您学会了,我让桂英姐教您念信。”赵老太的手抖得厉害,拐杖尖儿在地上戳出个小坑:“成,我明儿个就来夜校,带俩煮鸡蛋给桂英当学费。”
系统的金光就是这时候闪的。
杨靖眼前突然弹出个烫金小册子,封皮上“灶台经济学”五个字还带着墨香。
他翻开第一页,差点笑出声——上头画着口大铁锅,旁边写着:“一顿饭用几两米?烧几斤柴?省几根火柴?识字+算术+节能,全在这口锅里!”王念慈凑过来看,指尖点着“米”字的拆解图:“左边是‘米’,右边是‘良’,好日子是从一粒米里省出来的。”杨靖一拍大腿:“明儿个让桂英用这个当教材!”他翻出钢笔在封皮上题字:“知识不在天上,就在锅里。”
第二课开讲那天,杨靖躲在灶房窗外。
王桂英举着《灶台经济学》,灶火映得她的脸发红:“今儿个咱学‘米’字——左边是‘米’,右边是‘良’,因为好日子,是从一粒米里省出来的。”妇女们齐声跟读,声音混着灶膛里噼啪的柴火声,像阵暖风卷着苞米香往天上蹿。
杨靖摸着兜里的系统面板,听见提示音“叮”地一响:“【生活化教育闭环】达成,解锁‘家庭发展账户’——可将知识积分转化为家庭能源、医疗、住房改善优先权。”
他望着灶房里跳动的炉火,突然想起上回王桂英在墙上写“教师”时,“师”字的竖钩拉得老长,像根扎进土里的秧苗。
现在那秧苗该抽穗了,他想。
风掀起窗纸的一角,他看见王桂英在黑板上画米袋,李二婶举着手喊:“桂英姐,我家昨儿个省了两把柴火,能换积分不?”
院外的杏树沙沙响,杨靖摸着兜里的《灶台经济学》,听见里头传来小石头娘的声音:“赵奶奶,您坐我边上,我帮您扶着本子。”他笑了笑,转身往队部走——得让刘会计把“家庭发展账户”的规则写进积分本,再让王念慈多印两百份图谱。
路过供销社时,他听见里头传来清亮的念声:“肥皂一斤,七分五厘——婶子,您这账算错了。”
月亮又爬上东厢房的房檐时,王桂英还蹲在灶房里备课。
她把《灶台经济学》翻得哗啦响,在“柴”字旁边画了把火,又在“米”字底下写“省一把米,够娃多吃半碗饭”。
窗外的风卷着杏花瓣飘进来,落在她的教案上,像给“良”字点了颗小红痣。
杨靖站在院外望了会儿,转身往家走——他知道,明儿个夜里,这盘热炕头的黑板上,要写新的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