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京城实验室(1 / 2)

皇命下达后的第三日,负责协调此事的李太监便来请示,请云舒亲自去查看位于皇城西苑的“澄心院”。马车穿过重重宫禁,最终在一处环境清幽、红墙碧瓦的院落前停下。院门上方悬挂着先帝御笔亲题的“澄心清意”四字匾额,字迹雍容中透着超然。

推开厚重的朱漆木门,映入眼帘的景象让见多识广的云舒也微微怔住。

与其说这是一处官邸,不如说是一座精巧的园林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,假山池沼点缀其间,几株高大的古银杏枝叶参天,投下大片清凉的绿荫。与前院的雅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庭最大的主殿已然被彻底改造,门窗洞开,工匠们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。

“夫人请看,”李太监引着云舒步入主殿,尖细的嗓音带着几分讨好与卖弄,“按照您的吩咐,这主殿已完全打通,窗户全部换上了工部琉璃厂赶制的最新、最透亮的琉璃片。地面铺设了防潮的青砖,墙面用细棉灰抹了三层,再以熟石灰浆刷白,保证一尘不染,光亮如镜。”

云舒步入殿内。初夏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琉璃窗倾泻而入,将整个空间照得亮堂无比,几乎看不到阴影。空气中还弥漫着新鲜的木料、石灰和油漆的味道。原本的雕梁画栋被简洁的白色墙面取代,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刚刚打造好、散发着木头清香的硬木长条桌案,桌案表面被打磨得极其光滑,几乎能映出人影。

“这些桌案,是用上等的铁力木所制,坚硬耐磨,不易变形。”李太监介绍道,“按您的图样,每个桌案都预留了放置器皿的格档和抽屉。”

云舒走到一张桌案前,伸手抚摸那光滑微凉的木质表面,指尖传来坚实而细腻的触感。这与她在北境时,只能在简陋木板上,甚至临时征用的门板进行实验的条件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
“器皿方面,”李太监继续道,“宫内御用窑厂和琉璃厂日夜赶工,已按您要求的样式和规格,送来了第一批。”他引着云舒走到一侧靠墙的多宝格前。

只见格子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器皿,在通透的日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。有大小不一、透明度极高的琉璃烧杯和量筒,虽然偶有气泡,但在这个时代已是工艺的极限;有一套套洁白如玉、胎体细腻的官窑瓷皿,用于研磨和盛放对光线敏感的药物;有大小不等的玉杵玉臼,玉质温润,显然价值不菲;还有专门打造的铜质酒精灯、精巧的黄铜秤组(带有一套砝码)、以及各式各样的琉璃漏斗、研钵、药匙、镊子……琳琅满目,几乎将她所能想到的基础实验器材都备齐了。

她拿起一个中等大小的琉璃烧杯,对着光线看去,杯壁均匀,除了极细微的波纹,几乎没有任何瑕疵。“很好。”她由衷地赞了一句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。李太监脸上立刻笑开了花。

“药材库设在东厢房,”李太监又道,“陛下已下旨,太医署及各地皇庄、药库,但有所需,无不优先供给。一些稀有的海外药材,也已着市舶司留意采购。”

云舒随他来到东厢。这里已被改造成干燥通风的库房,一排排新制的药柜散发着樟木的香气。她随手拉开几个抽屉,里面分装着她此前列出的各种药材,品质皆为上乘,数量充足。空气中弥漫着复杂而纯粹的草木清香,令人心旷神怡。

“人员方面,”李太监最后说道,“太医署已递了名单过来,共有二十余名医官、药童候命,听凭夫人遴选。”

参观完毕,云舒站在澄心院的中庭,环顾四周。这里环境清幽,不受打扰;场地宽敞,足以容纳团队和未来扩大的规模;设备先进,几乎是她能想象到的这个时代的顶峰;资源充沛,再无北境时捉襟见肘的窘迫;更有皇权直接支持,省去了无数繁琐程序和潜在刁难。

一股前所未有的畅快感与斗志在她心中激荡。这才是她真正需要的舞台!

翌日,她便开始在太医署递来的名单中挑选人手。她没有选择那些资历深厚、名声在外的太医正,而是通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简单的问答,遴选了五名年纪在二十到四十之间、背景相对简单、眼神中尚存对医学好奇与求知欲,且手脚麻利的年轻医官,以及十余名识文断字、看起来机灵肯干的药童和杂役。

这些被选中的年轻人,初到澄心院时,无不被眼前这迥异于太医署药房和诊室的景象所震撼。明亮的房间,整齐划一的台面,那些晶莹剔透的琉璃器皿,以及那位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年轻美丽的“安国夫人”,都让他们感到无比新奇,甚至有些手足无措。

云舒将所有人召集到已然布置妥当的主殿实验室。她站在中央,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带着忐忑与好奇的面孔。

“我知道,你们或许对这里的一切感到陌生,甚至疑惑。”她的声音清晰而平和,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,“此地,非是寻常诊病开方之所。我们所要做的,是‘研究’,是探寻疾病背后的根源,是创造预防疾病的方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