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天佑走出3号车间,手里还拿着刚才工人递来的检测报告。
阳光照在脸上,他抬手挡了一下,没说话,直接朝调度会会议室走去。
走廊很长,两边是透明玻璃墙。
他路过时停下脚步,从口袋里掏出牛皮笔记本。
翻开最新一页,上面写着:“规则不能只写在纸上,得刻进骨头里。”他用中指推了推眼镜框,眼神没动。
手机震了一下。是郑归发来的消息:“视频已备份,原始文件藏好了。”
他回了个“收到”,合上本子,继续往前走。
会议室门开着,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。发改委、环保局、财政局、人社局的负责人基本到齐。
孙连城坐在前排,衬衫还是皱的,但领带打得整齐。他看见祁天佑进来,点头示意。
祁天佑没坐主位,先走到投影仪旁边,插上U盘。
屏幕上立刻跳出一段视频——灰黑色的烟柱从矿区烟囱喷出,镜头晃动,能听见远处孩子的咳嗽声。
接着切换到一个年轻工人的脸,他说:“我爹在厂里干了三十年,现在肺坏了,社保还没补上。”
视频结束,屋里很安静。
祁天佑开口:“讲真,政策不是算账,是还债。我们欠工人的,不止工资,还有尊严。”
没人说话。
发改委一个副处长清了清嗓子:“补贴的事……财政压力确实大,要不先缓一缓?”
祁天佑没看他,调出第二组数据。
“光明区试点三个月,整改企业利润平均涨了17%,能耗降了42%。
群众投诉少了八成,新招商项目质量反而提高了。”
他指着屏幕:“这不是牺牲,是升级。”
孙连城站起来,声音不大但清楚:
“我区试行‘环保一票否决制’以来,没有一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,反倒是主动技改的多了。上周有家企业自己拆了旧锅炉,换了净化装置。”
他说完坐下,没人再提“暂缓”。
祁天佑走到台前:“三项决定。
第一,财政补贴下周拨付,优先保障零碳产业园用电成本。
第二,新生产线本地招工公告今天发布,人事局牵头,三天内落实。
第三,建立企业绿色信用档案,连续三个月不达标,自动触发审查机制。”
话音落下,台下响起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。有人抬头,有人记录,没人反对。
五分钟后,掌声响起来。不是应付式的拍几下,是持续的、有力的鼓掌。
祁天佑站在原地,没笑,也没点头致意。他知道,这一关过了。
会议结束,他没回办公室。穿过园区时,路过一所小学。
门口围了一群孩子,正在背诵墙上新贴的标语:“蓝天白云,人人有责。”
一个小女孩看见他,拉旁边同学说:“是他!电视里那个祁主任!”
祁天佑冲她点点头,继续往前走。
拐过街角,便利店老板探出身子:
“祁主任,等一下!”他跑出来,递来一瓶水,
“您上次说的垃圾分类奖励,我家孩子兑换了文具包,可高兴了。”
祁天佑接过水,拧开喝了一口。水有点凉,顺着喉咙下去。
“谢谢你们配合。”他说。
老板摆手:“该谢的是您。以前垃圾堆门口,苍蝇满天飞。现在分类收走,环境好了,生意也好了。”
祁天佑把空瓶放进旁边的分类桶,继续走。
江边步道上人不少。
老人打着太极,几个小孩追着风筝跑。LEd大屏在播放新闻:
“京州空气质量连续六个月达标,创历史最好纪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