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兄弟同心(2 / 2)

对方态度恭敬:“祁主任,您的试点方案我们连夜研究过了,非常具有前瞻性。

材料齐全的话,今天就能走加急流程。”

祁天佑回应简洁:“我现在发加密邮件,三小时内请确认接收并启动内部流转。”

“没问题!我们全程专人跟进。”

电话挂断后,他立刻将V1.0版本上传至政务协同平台,并设置追踪权限。

不到四十分钟,系统弹出通知:文件已进入跨部门会签环节,预计六小时内完成全部流程。

他松了口气,但没放松警惕。

这种突然转变的背后,一定有人施压。

而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压住工商局的,除了祁同伟,不会有别人。

傍晚六点零七分,最后一道盖章流程完成。审批回执自动发送到他的邮箱。

祁天佑打印出来,放进档案袋,贴上标签“园区监管试点—已通过”。

然后他打开电脑,调出原方案文档,在备注栏新增一行字:

外部阻力初步化解,下一步聚焦执行穿透力。

窗外天色渐暗,城市亮起路灯。

办公室只剩他一人。

他正准备关机,手机再次震动。

是祁同伟发来的短信:“李副局长刚给我回话,说你会满意进度。

记住,别让他们有机会反扑,动作要快。”

祁天佑回复:“明白。三天内启动首批企业核查。”

发完消息,他站起身,把档案袋锁进保险柜。

转身时顺手整理了下袖扣,那上面刻着两个小字:格物。

他知道,这场仗才刚开始。

工商局的让步只是第一道防线被攻破。

接下来,会有更多人跳出来阻拦,比如那些靠补贴吃饭的企业主,比如躲在幕后的利益代言人。

但他也有底牌。

祁同伟在体制内为他疏通关系,柳小叶带着纪检力量随时准备介入,

郑归能组织工人形成舆论压力,林华华掌握着境外资金链证据。

这些人现在都站在他这边。

更重要的是,他手里握着规则本身。

政策一旦落地,就不会再由少数人说了算。每一笔钱怎么花,每一家企业凭什么拿补贴,都要晒在阳光下。

他重新坐下,打开另一个文档,开始起草《首批重点核查企业名单及操作指引》。

刚写完标题,办公室门被敲响。

他抬头,看见孙连城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份文件。

“刚听说你的方案批了?”孙连城走进来,把文件放在桌上,“速度真快。”

祁天佑没提祁同伟的事,只说:“有人帮忙推进。”

“我知道是谁。”孙连城低声说,“这种事,没后台撑腰,光靠一个方案根本走不通。”

祁天佑没否认。

孙连城看着他,忽然说:“以前我觉得你是个愣头青,想靠几条建议改变整个系统。

现在我懂了,你是真打算动刀子。”

“不是我想动。”祁天佑合上电脑,“是时候到了。”

孙连城沉默几秒,点头:“需要我做什么?”

“明天上午九点,召集市场监管、税务、财政三方开碰头会。

我要当场公布第一批核查名单。”

“名单定了?”

“定了。”祁天佑从抽屉取出一张纸,

“七家企业,全在南区工业园,挂着高新招牌,实际产能和用电量对不上。”

孙连城接过一看,脸色微变:

“这里面三家都是赵系背景……你这是直接开战。”

“他们先开的枪。”祁天佑站起身,“我只是还手。”

孙连城深吸一口气:“行,会议我来安排。但你要小心,这些人不会坐以待毙。”

“我也不是去谈合作的。”祁天佑拿起外套,“我是去收账的。”

两人走出办公室,走廊灯光明亮。

电梯下行时,孙连城突然问:“你觉得这事能成吗?”

祁天佑看着楼层数字跳动,回答:“只要有人敢查,就一定能成。”

电梯到达一楼,门开。

外面夜色正浓,风吹起衣角。

祁天佑迈出一步,脚步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