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顶层设计初参与(2 / 2)

“建议设立‘政策试错容错窗口’,以省级为单位申报试点,允许在总控范围内微调节奏。

比如,每关停一家重污企业,

必须同步匹配一家转型扶持项目,资金池绑定拨付,进度挂钩考核。”

两位白发老专家交换眼神,其中一人点头:“这个思路……有点意思。”

主持人不得不给话筒。

祁天佑只说了三分钟,但最后那句“政策不该是一次性发射的火箭,

它得能回传信号、调整航向”,让坐在主位的副部长抬起了头。

散会前,副部长留下一句话:

“把刚才那个模型整理成书面建议,明天上午交我。”

回到工位,终端弹出新权限提示:

可查阅近三年重大政策落地偏差案例库。

他输入关键词“环保补贴”“执行断点”,系统跳出三百七十二条记录。

再叠加陈河提供的纪委备案编号进行交叉检索,筛选出七类高频问题:

审批滞后、资金截留、资质造假、地方变通、监管盲区、信息不对称、反馈失效。

他把这些做成可视化图谱,命名为《政策执行断点热力图》,附上简要说明:

“所有崩溃都始于小裂缝。真正的问题不在顶层设计,而在落地瞬间的失联。”

晚上八点四十三分,内线再次响起。

副部长秘书通知,原定明日的提交延期,因高层临时召集紧急研判会,

议题正是“绿色转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”。

祁天佑没关机,而是调出那份尚未命名的建议文档,开始重写结构。

第一部分不再叫“问题分析”,改成“前置预警指标体系”;

第二部分加入孙连城传来的信访量对比数据;结尾删掉所有论证性语言,

只留一行字:“建议将基层反馈纳入政策生命周期管理流程。”

凌晨一点零七分,他收到系统回执:

文档已送达副部长终端,阅读状态标记为“已开启”。

第二天上午九点五十五分,政策研究室全体成员被召集至大会议室。

副部长亲自主持,开场便宣布:“中央正在修订《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》,

其中一条新增内容,考虑建立‘政策动态评估模块’。

这个概念,来自一份非正式建议。”

他看向祁天佑:“你昨天提的那个比喻,

无人机,能回传信号,能调整航向。我们会把它写进说明材料。”

会议结束后,祁天佑回到工位,发现抽屉被拉开过。

里面那本《政策起草规范手册》位置偏移了两厘米,

书页间夹着一张便签纸,没有署名,只有一串数字:098-Zb-3。

他知道这是陈河移交纪委的证据编号。

终端屏幕亮着,新邮件提醒闪烁。

点开是研究室权限升级通知:可参与下周中央级政策草案闭门研讨会,议题为“构建政策实施监测机制”。

附件中,首次出现标有“绝密·丙字头”的文件预览权限。

他摘下眼镜,用中指推了推鼻梁,合上牛皮笔记本。

扉页那句话在灯光下泛着暗光:“这世上有两种人,一种是被历史车轮碾过的,一种是开车轮的。”

手指滑动鼠标,打开下一个待处理任务:

【请对《关于建立政策实施动态监测机制的建议(征求意见稿)》进行批注反馈】

光标在输入框闪烁。

他敲下第一个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