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顶层设计初参与(1 / 2)

祁天佑走下发布会台阶时,手机弹出一条系统通知:

人事处已发起内部调动流程,目标部门,

政策研究室,权限等级三级起。

他没点开附件,只是将手机翻面按进西装内袋,指尖触到那枚翡翠扳指的棱角。

三小时后,他站在政策研究室b区走廊尽头。门牌编号047,

与部委初报到时那间未联网的办公室相同。推门进去,工位上已摆好新配发的终端机,

屏幕右下角显示“待激活”,旁边放着一本《政策起草规范手册》,

封皮无字,翻开第一页写着:“严禁携带个人设备入内”。

办公桌左侧贴着权限说明表:

列席会议、查阅丙类文件、参与非涉密议题讨论。

右侧空白处被人用红笔潦草写了一句:“新人前六个月不得发言”。

讲真,规矩挺多。

他没坐下,先拆开终端后盖,取出SI卡槽检查,确认无预装追踪模块后,

才接入内网认证系统。登录界面跳出三条待办:

一、签署保密协议;

二、完成政策术语库测试;

三、提交过往研究成果摘要。

他直接跳过前两项,在第三项上传了发布会通稿的pdF版本,

标题改为《基于五维评估模型的环保政策执行反馈机制研究》。

提交时顺手在附言栏加了一句:“基层反馈不应是事后补丁,而应是前置参数。”

下午两点十七分,内线响起。

研究室主任让他去1号会议室列席“十四五绿色转型路径”草案讨论会。

会议室椭圆长桌坐满十一人,清一色深色西装,平均年龄五十二岁。

祁天佑被安排在末位,资料包比别人少一本蓝色封面的《战略方向内部参考(绝密)》。

主持人开场便宣布:“本次议题已形成初步共识,列席人员可记录,不开放自由发言。”

前四十分钟全是理论推演。

有专家提出“先破后立”模式,主张三年内关停全国80%高耗能产能,腾出碳排放空间。

另一位补充说,地方财政短期阵痛不可避免,但“这是发展必经的代价”。

祁天佑翻开随身牛皮笔记本,袖扣轻压一页纸,

那是孙连城刚传来的京州试点最新数据:关停企业再就业率91.3%,

但过渡期平均负债增加47%,三家转型厂被迫抵押厂房贷款维持运转。

当一位副司长提问“如何避免社会震荡”时,长桌陷入沉默。

祁天佑举手:“讲真,我们缺的不是决心,是缓冲机制。”

主持人皱眉:“议题已定,后续环节再议。”

“那就当补充材料。”他起身打开投影共享端口,调出一张动态图表,

“破立同步、政企共担、反馈前置,

这十二个字,是我从京州实践里抠出来的。”

大屏上,曲线分三段展开:

第一段是政策发布后的污染企业关停速度,第二段是绿色项目落地周期,

第三段是失业工人再就业人数。

三者之间存在明显时间差,最长间隔达七个月。

“这七个月,就是断层期。”他说,

“企业断血,工人断收,政府断信。等新项目进来,早就塌了一半。”

有人冷笑:“你是想让顶层设计迁就落后地区?”

“不是迁就,是设计闭环。”他切到下一页,展示一个计算模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