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章 孙连城政绩斐然(1 / 2)

祁天佑走出省厅大楼时,夜风裹着雨丝迎面扑来 。

雨不大,却凉得刺骨,黏在脸上像细针。

他没打伞,公文包紧紧夹在腋下,边角抵着肋骨,右手掌心则把 U 盘焐得发烫,金属外壳的凉意早被体温焐透,只留下一道硌手的棱。

裤袋里的手机突然震了两下,短促得像暗号。

是技术组的消息,字少得精练:“西矿区视频链路已部署,时间戳嵌入完成。”

他指尖在屏幕上敲出 “按预案走”,把手机塞回袋里,又摸了摸内袋 ,U 盘安安稳稳躺在那儿,才抬脚上了车。

三小时后,夜色漫过京州市的天际线时,光明区政府新闻发布中心的灯光终于逐排亮起。

会场布置得过分简洁:

蓝底白字的背景板上,

“京州市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成果通报会” 几个字透着官方的严肃,

前排的十几台摄像机像沉默的眼睛,镜头盖还没掀开,媒体记者们便三三两两地入场,低声交谈里藏着不易察觉的试探。

孙连城在后台休息室里转了两圈,最后靠在桌沿停下。

衬衫领口松了一扣,露出的锁骨下绷着紧绷的线条,手里的速效救心丸小瓶被指尖捏得发皱,塑料壳子都泛了白。

摊在桌上的讲稿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毛,他看了三遍,每个字都认得,喉咙却还是发紧,像堵着团湿棉花。

大屏幕正循环播放空气质量曲线图,绿色的上升箭头在黑底上格外扎眼。

那本是该让人松口气的颜色,此刻却像根淬了冷光的刺,一下下扎在他发紧的胸口。

“他们不会让这事太平。” 他对着空荡的房间低语,声音轻得被空调风卷走。

门突然被推开,带进来一阵微凉的风。

祁天佑走了进来,西装挺括得没有一丝褶皱,银灰色的袖扣在顶灯下泛着细弱的光。

他没说话,只是将一份打印好的流程单放在桌上,页眉 “证据溯源路径说明” 几个字用的是加粗宋体,透着不容置疑的分量。

“已经走通了?” 孙连城的声音还带着点哑。

“市民匿名上传,环保局登记编号,核查组四十八小时内完成初审备案。”

祁天佑拉过一把椅子坐下,指尖轻轻敲了敲流程单上的节点,

“每个环节都有电子留痕,Ip 可追溯,时间戳不可逆 —— 动过一点手脚,系统都会标红。”

孙连城点了点头,手指仍在药瓶边缘摩挲,指腹蹭过瓶身的纹路:

“万一…… 他们说这视频是我们自己拍的?故意栽赃?”

“那就让他们说。” 祁天佑的语气很淡,像在说天气,“我们要的不是堵住他们的嘴,是把证据摊在太阳底下。我们不是藏着掖着的人。”

墙上的时钟指向七点半,发布会准时开始。

孙连城深吸一口气,把药瓶塞进西装内袋,走上台。

聚光灯打在身上时,他下意识地攥了攥话筒,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定了定神。

站定,清嗓子的动作稍显僵硬,却还是稳住了语速:

“过去三个月,光明区关停高污染企业十三家,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百分之四十七,p2.5 平均浓度下降至国家二级标准以内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台下,“这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,数据真实可查,接受公众监督。”

话音刚落,第一排就有记者举起手,声音清亮:

“孙区长,有自媒体质疑你们的数据存在选择性统计, 比如只公布市区监测点位的优良率,却回避了京西矿区等重工业区的真实排放情况。

您如何回应这种质疑?”

孙连城刚要开口,身后的大屏幕突然 “咔” 地一声跳转。

没有预兆,一段 38 秒的视频直接铺满屏幕,

昏暗的山体下,杂草长得齐腰高,一根锈蚀的金属管道从山壁里伸出来,正向外喷涌着墨绿色的液体,

水流冲击在石块上,发出沉闷的 “咕嘟” 声,像某种野兽在喘息。

镜头有些剧烈晃动,显然是偷拍时的紧张所致,却清晰地拍到了管口旁一块斑驳的钢牌,上面的字迹虽模糊,却能辨认出:

京西矿区 F7 排污口。

台下原本细碎的交谈声骤然掐断,紧接着是一片倒抽冷气的声响,随即炸开了哗然。

有人猛地站起来,椅子腿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尖鸣,十几台摄像机齐刷刷转向大屏,镜头疯狂闪烁。后排一名记者忍不住拍了下桌,声音冲破嘈杂:

“这他妈是明目张胆偷排!”

孙连城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颤,但指节却慢慢攥紧,没有半分退缩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陡然提高八度,压过了台下的混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