鲲鹏借力扶摇而上,格局擢升名至实归
作者:朱氏春秋
周一刚上班,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春兰就带着一脸忧色敲开了陈临海办公室的门。“主任,情况有些不对劲。我们之前重点对接的几个品牌运营商,这两天态度都暧昧起来,说话吞吞吐吐,似乎对我们的发展前景有了疑虑。”
陈临海眉头微蹙:“查到原因了吗?”
“林枫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,最近有一股舆论暗流,说我们二期规划保守,缺乏颠覆性创新,未来很可能被周边新兴的商业区取代。”陈春兰递过一份整理好的材料,“虽然没有直接证据,但风向……似乎是从与赵区长走得近的宣传部李明晨部长那边吹出来的。”
陈临海快速浏览着材料,目光渐冷。赵东升明面上合作,暗地里却玩起了唱衰预期、动摇军心的把戏。这一手,确实比直接对抗更阴险,也更难应对。
他沉思片刻,对陈春兰说:“不必慌张,更不要自乱阵脚去搞舆论对战。你立刻组织人手,把我们一期商户的经营数据、利税增长、就业带动情况,做成一份扎实的报告。同时,加快与那几家意向明确的龙头企业谈判,争取尽快签下几个有分量的合作协议。事实,是最好的辟谣武器。”
送走陈春兰,陈临海站在窗前,望着管委会大院门口那块“省级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(申报中)”的牌子,目光坚定。
他深知,这场围绕东河区未来发展主导权的博弈,远未到终局。赵东升的暂时收敛,不过是暴风雨间隙的平静,更大的考验,或许还在后头。
“省级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”的申报工作,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。
陈临海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其中。母亲陈菲儿动用了早年积累的一些老关系,为儿子引荐了省发改委和商务厅的几位关键人物。
岳父田国华也在合适的场合,为东河区的发展规划积极发声;就连远在南海的宋敬坤,也在一次与江东省老同僚的通话中,对东河区的定位表示了认可,这话辗转传来,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核心班子更是全力以赴。陈春兰带领团队,夙兴夜寐,将东河区的区位优势、产业基础、交通枢纽地位、未来发展规划,细化为数百个数据指标和几十个可行性分析模块,构建了一份厚达数百页、论据无可挑剔的申报材料。
林枫则发挥其笔力雄健、视野宏阔的特长,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报告文本,深刻阐述了东河区升级对于优化全省商贸物流布局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