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> 第83章 文保错综显智慧拨云见日

第83章 文保错综显智慧拨云见日(2 / 2)

当晚,云川市安排工作餐。餐后,陈临海以散步为由,婉拒了市里领导的陪同,独自在招待所院内走动,消化一天的见闻,也梳理接下来的工作思路。

月光如水,树影婆娑。他走到一处小花园的凉亭旁,却意外地看到一个人正站在那里,似乎在等他。正是白天发言的凌云峰。

“凌主任?”陈临海有些意外。

“陈秘书,冒昧打扰。”凌云峰快步上前,语气带着感激和一丝激动,“今天在会上,谢谢您给我发言的机会。”

“凌主任客气了,是你的想法确实有价值。”陈临海摆摆手,示意他不必多礼,“思路很好,但推动起来,阻力不会小。”

“我明白。”凌云峰点点头,眼神坚定,“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总得试试。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项目,因为互不信任而黄掉。云川需要转型,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。”

这番话,让陈临海对他更是高看一眼。这是一个有情怀、有担当的干部。

从云川返回省城,陈临海立刻投入了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”这项新的挑战之中。

他首先并没有急于召开协调会,而是带着办公厅的一名工作人员,花了整整三天时间,实地走访了省城内最具代表性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——古运河畔的“清河坊”和民国风情浓郁的“梧桐里”。

他穿着便装,像普通游客一样,穿行在青石板路和老旧巷弄间。他看那些精美的雕花门楼、斑驳的砖墙,也看那些杂乱无章的电线、肆意搭建的厨房、以及因为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的院落。他走进临街的商铺,与老板闲聊,了解经营状况和租金压力;他也敲开原住民的家门,倾听他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渴望、对搬迁补偿的担忧、以及对街区商业化开发的抵触情绪。

在清河坊,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工匠,仍在坚守着祖传的制伞手艺,但门庭冷落,后继无人。在梧桐里,他目睹了因为产权纠纷,一栋颇有历史价值的西式小楼被闲置多年,濒临倒塌。

所见所闻,远比文件上的描述更为具体和复杂。这里交织着历史与现代、保护与发展、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、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深刻矛盾。

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成果,陈临海闭门谢客,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两天,梳理思路,起草了一份《关于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的初步报告》。报告没有空泛的理论,全是基于实地走访的一手资料和鲜活案例,问题指向精准,建议务实可行,提出了“分类保护、渐进更新”、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”、“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并重”等核心原则。

他将这份报告先呈送宋敬坤阅示。宋敬坤看后,批示:“情况摸得实,问题找得准,思路清晰。可按此准备,适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