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知道几个,但我不敢直接联系,怕打草惊蛇。”
“把名单和大概住址给我。”陈临海果断地说,“另外,你想办法,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,摸清楚水务局和街道办负责资金发放的具体是哪些人,他们的性格、家庭情况、社会关系。”
“好,我尽力!”周明答应下来。
挂断电话,陈临海坐在书桌前,摊开笔记本,将今晚观察到的情况和周明提供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。
马天成的过度热情,孙浩的暧昧态度,牛大力和胡一飞的异常活跃,周明提到的账本问题和受威胁的家属……所有这些碎片,在他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模糊却危险的图景。
对方已经摆好了“鸿门宴”,织好了一张大网。明面上是热情接待,暗地里恐怕早已统一口径,准备好了应对核查的方案,甚至可能埋下了陷阱,就等着他这个“锐气”十足的年轻人往里跳。
直接查账?对方肯定早有准备,看到的必然是完美无缺的账目。
找干部谈话?必然是同气连枝,口径一致。
唯一的突破口,或许就在那些被威胁、被搪塞的矿工家属身上。只有从他们那里,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,找到最原始的凭证。
但是,如何绕过市里安排的眼线,接触到这些家属,是一个极大的难题。孙浩那边,也绝不会支持他这种“脱离组织”的行动。
陈临海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压力,仿佛独自一人行走在漆黑的雷区,每一步都可能引爆致命的危险。
他站起身,再次走到窗边,深深吸了一口微凉的夜风。
不能慌,不能乱。
他想起了宋敬坤的叮嘱——“察实情,守底线”。
他想起了外公的教诲——“在省里是定政策、把方向”。
他还想起了那些被困井下的矿工,以及他们家属那充满期盼和痛苦的眼神。
如果连这点困难和危险都不敢面对,如果连为民请命的初心都能被磨灭,那他陈临海,还有什么资格站在这个位置上?还有什么脸面去见那些信任他、期待他的人?
他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,如同淬火的精钢,在黑暗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。
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但既然来了,他就没想过要空手而归。
这场发生在青峰市的、没有硝烟的战争,他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。
他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四个字:深入群众。
这是他的武器,也是他破局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