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章 再次馈赠(2 / 2)

他的计划是,待船队过了澶渊以东约十里的一段河道相对偏僻之处,以火把信号为号。届时,高鉴只需提前埋伏在此处,见到信号,便可迅速出击,控制船只,将这批数目可观的粮草尽数夺下!

信的最后,孙德胜并未多言其他,只简单一句:“聊补前愆,万望慎之。”

高鉴缓缓放下信纸,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。烛光映照下,他的面容沉静如水,唯有眼底深处跳跃的光芒,显露出内心的波涛汹涌。

愧疚?或许有之。但更多的,恐怕是孙德胜这个行首在乱世中为自己寻的一条后路,再一次的投资。他看到了高鉴崛起的势头,愿意冒奇险,送出这份“投名状”。而这份“馈赠”,对目前亟需粮草支撑扩军与东进的高鉴而言,无疑是雪中送炭!

风险与机遇并存。劫夺官粮,乃是重罪,一旦事发,必将成为众矢之的。但若能成功,不仅能解燃眉之急,更能沉重打击濮阳郡的备战计划,可谓一箭双雕。

“主公,此信……”张定澄见高鉴久久不语,低声询问。

高鉴抬起头,眼中已是一片决然:“孙德胜,送了一份大礼啊。”他将信递给张定澄,“你看看。此事,值得一搏!”

张定澄快速阅毕,亦是动容:“粮草!还是送往濮阳的军粮!若能得手……只是,风险不小,需得谋划周全。”

“不错。”高鉴走到悬挂的河北南部舆图前,手指精准地点在“澶渊”位置,然后向东移动约十里,“此地河道情况,需立刻遣熟悉水文的斥候前去核实。时间紧迫,今日是初五,我们最迟初八便需出发。”

他沉吟片刻,对张定澄道:“定澄,你刚刚回来,一路辛苦,此次行动你便不必参与了,留在贵乡,协助景龙稳住大营,以防不测。”

张定澄知道高鉴是体恤自己,也不坚持,抱拳道:“末将领命!”

高鉴随即命亲卫:“速请魏先生过来,就说有紧急军务相商。”

不多时,魏征匆匆而至。高鉴将孙德胜的信件与他看了,并阐述了自己的打算。

魏征捻须沉思片刻,眼中精光闪烁:“此乃天赐良机!然,如刀头舔蜜,凶险异常。主公需亲往?”

“我必须去。”高鉴斩钉截铁,“此事关乎重大,不容有失。我亲自带队,方能随机应变。贵乡这边,政务军务,便要全权托付给玄成你了。对外可宣称我偶感风寒,需静养几日,闭门谢客。军中将校若有要事,由你与景龙、定澄商议决断。”

魏征深知高鉴脾性,一旦决定,便难更改,而且此事确实需要一位能镇得住场面的主心骨亲临指挥。他肃然躬身:“主公放心,征必竭尽全力,稳定后方,绝不出半点纰漏!只是主公此行,务必万分小心,那孙德胜虽示好,亦不可全信,需多做几手准备。”

“我明白。”高鉴点头,“我会让葛亮带上亲兵营中最精锐的斥候,先行一步,沿途侦察,确认情况。”

计议已定,高鉴不再犹豫。他立刻从正在操练的各营中,秘密遴选了八百名精通水性、悍勇敢战的士卒。这些士卒多为原高鸡泊旧部或熟悉永济渠沿岸情况的老兵,忠诚与能力都值得信赖。

是夜,月黑风高。贵乡城西郊大营一侧,悄然集结起一支沉默的队伍。人人轻装简从,只携带短兵、弓弩以及必要的泅渡工具,马匹也衔枚裹蹄。

高鉴一身黑色劲装,外罩玄色斗篷,立于队前。他没有做任何战前动员,只是用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在黑暗中显得模糊却又坚毅的面孔。

“出发!”低沉而简短的口令下达。

八百人的队伍,如同暗夜中流淌的溪流,悄无声息地离开大营,融入沉沉的夜色之中,沿着预先规划好的偏僻路径,向着东北方向,那个名为“澶渊”的以东十里处的命运交汇点,疾行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