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李氏兄弟(2 / 2)

席间,李建成举止得体,谈吐风雅,先是再次为李元吉之事致歉,随后话题便转向经史文章、诗词风物,言语间对高鉴的家世渊源和在国子监的表现(尤其是与徐文远博士的对答)似乎颇为知晓,赞许之余,不断暗示以高鉴之才,将来必有大用,不应局限于经卷之中。

“高贤弟出自渤海高氏,诗礼传家,又兼文武之才,实乃国家栋梁。”李建成举杯示意,语气恳切,“如今圣人虽励精图治,然天下事繁,正需贤弟这般年轻才俊为国效力。他日若有所需,或可来李府一叙,家父求贤若渴,定能予贤弟施展抱负之机。”话语虽含蓄,但招揽之意已昭然若揭。

而李世民则依旧更侧重于实务。他对高鉴在算学课上提出的运粮思路表现出极大兴趣。

“高兄昨日所言‘精细规划,择优选路’,世民深以为然。”李世民目光灼灼,“用兵之道,亦在于算。粮秣、兵力、路程、天时,皆需精密算计,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高兄之才,用于经世济国,方为正道。留在太原,或随军历练,或许更能一展所长。”他的话语更直接,也更具有针对性,仿佛已将高鉴视为可用的实务干才。

高侃能清晰地感受到兄弟二人风格的差异与共同的招揽目的。他心中了然,李秀宁的“美言”和昨日课堂上的表现,确实引起了他们的重视。他应对得极为谨慎,既表达了对二位公子看重和李公(渊)敬仰,又谦虚地表示自己才疏学浅,仍需砥砺学问,将对方的招揽巧妙地暂时搁置,未做明确回应,但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。

他言语得体,态度不卑不亢,既感激对方的歉意和赏识,又保持着士子的矜持与独立,让李氏兄弟更是高看一眼。
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李建成见招揽之事不宜操之过急,便不再多言,只是笑道:“高贤弟明日还要赶路,我等就不多叨扰了。期待假后归来,你我还能常在京师相聚论学。”

李世民也起身,这次他递过来的是一枚更显精致的玉符,上面似乎还刻有细微的纹路:“高兄归途迢迢,山高水长。若遇难处,可凭此物至沿途任何有此‘李’字徽记的商铺或驿馆求助,我李家子弟必当尽力。”这份礼物比之前设想得更重,代表的能量也更大。

高鉴心中波澜起伏,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与惶恐,郑重接过玉符:“二位公子厚爱,在下…愧不敢当!此番情谊,高鉴铭记于心。”他深深一揖。

三人下楼,在酒楼门前作别。高鉴躬身相送,直到李氏兄弟的马蹄声远去,才直起身子。他低头看了看手中那枚触手温润却分量沉重的玉符,眼神复杂。这份“歉意”和招揽,既是护身符,也可能是一道未来的枷锁,更是将他更深地卷入了李唐家族的视野之中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将玉符小心贴身收好。此刻不是深思的时候,他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要办。

转身再次汇入东市的人流,他很快找到了几家有名的点心铺子,精心挑选了几样便于携带又颇具京城特色的糕饼蜜饯,仔细包好。

提着这些满载心意的礼物,高鉴最后回望了一眼熙熙攘攘的东市。与李氏兄弟的这次会面,完全出乎他的意料,也彻底打乱了他原有的计划。前路似乎多了一层迷雾,但也仿佛透出了些许不同的微光。

他不再多想,提着采购好的礼品,步伐沉稳地向着小院的方向走去。明日,他将踏上东归之路,而这条路的尽头,似乎已不再是单纯的家乡,而是充满了更多未知与可能性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