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红灯亮起和鸡蛋规矩(1 / 2)

秋收后的农闲,日子像晒蔫的菜叶子,干巴巴地熬着。屯子里没啥新鲜事,闲得人骨头缝里发痒。这天晌午,日头光懒洋洋地晒着,屯口老槐树底下,几个老汉叼着旱烟袋,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闲嗑。突然,一阵“叮铃哐啷”的自行车铃声由远及近,打破了沉闷。

王六子王六子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,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四四方方、裹着厚厚稻草的物件,正吭哧吭哧地蹬着。他脸上汗津津的,可嘴角咧到了耳朵根,眼珠子亮得吓人。

“六子!弄啥好东西回来了?这么大阵仗?”孙老蔫眼尖,扯着嗓子喊。

“嘿嘿!好东西!天大的好东西!”王六子刹住车,一脚支地,抹了把汗,得意地拍了拍后座上那草包,“孙叔,您老就瞧好吧!”

他小心翼翼地把那草包卸下来,抱在怀里,像抱着个金疙瘩,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李家新屋走去。后面呼啦啦跟了一群看热闹的,孙老蔫、李二狗,还有几个半大孩子,叽叽喳喳地议论着。

“啥玩意儿啊?神神秘秘的?”

“看着像……像个匣子?”

“木头匣子?这么大个?”

“六子哥,快打开看看!”

王六子把草包抱进堂屋,放在擦得锃亮的八仙桌上。在众人好奇的目光注视下,他一层一层剥开稻草,露出里面一个漆得油光发亮、四四方方的木头匣子。匣子正面,一个圆形的喇叭口蒙着红绸布,,刻度盘上方,镶嵌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标志,

“我的老天爷!这……这是……收音机?!”李二狗眼珠子瞪得溜圆,失声叫道。

“收音机?!”

“就是那个……那个能说话唱歌的匣子?!”

“红灯牌!上海产的!我的娘哎!”

“六子!你……你发财啦?!”

堂屋里瞬间炸开了锅!惊呼声、吸气声、议论声混成一片,震得房梁上的灰都簌簌往下掉。连灶房里忙活的赵春花、张秀芬都闻声跑了出来,看着桌上那油光发亮的匣子,惊得合不拢嘴。小春丫更是踮着脚尖,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那个会发光的红星星。

王六子脸上得意更盛,他搓了搓手,小心翼翼地插上电源线(这是他特意从公社供销社买来的延长线),然后深吸一口气,颤抖着手,拧开了那个最大的开关旋钮。

“咔哒”一声轻响。

接着,一阵“滋啦滋啦”的电流声从喇叭里传出来。

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眼珠子死死盯着那个红绸布喇叭口。

“滋啦……滋啦……各位听众朋友……现在……是…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……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……”一个清晰、洪亮、带着标准普通话腔调的女声,突然从喇叭里传了出来!字正腔圆!响彻整个堂屋!

“哎呦我的妈呀!真……真说话了!”

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?!北京的?!”

“我的老天爷!这……这声音……比公社大喇叭还清楚!”

“神了!真神了!”

人群彻底沸腾了!像滚油泼进了冷水锅!惊呼声、赞叹声此起彼伏!王大柱、王二强兄弟俩脸上涨得通红,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!赵春花、张秀芬捂着嘴,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!小春丫吓得躲到她娘身后,又忍不住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张望。连一向沉稳的李满仓,都忍不住往前凑了凑,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新奇的光。

就在这时,炕头上那个一直盘腿坐着、像尊泥塑的身影,眼窝极其缓慢地抬了起来。

李凤兰浑浊的老眼平静地扫过桌上那台发出声音的“红灯”牌收音机,又极其缓慢地扫过满屋子激动得手舞足蹈的人群。那眼神,冰冷,淬毒,带着一股子能冻结灵魂的审视和一种深不见底的算计。

喧闹的堂屋,瞬间安静下来。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,所有的声音都卡在了喉咙里。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,目光敬畏地投向炕头。

李凤兰嘴角极其缓慢地、极其冰冷地向上咧开一道黑黢黢的缝。声音嘶哑,不高,却像冻透了的裹尸布在生锈的锉刀上刮擦,带着一股子能刮下人皮、碾碎人骨的阴毒煞气,每一个字都像冰碴子,狠狠砸在死寂的空气里:

“好东西……”

“金贵……”

“费电……”

“规矩……”

“开一次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