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猪事风波起(1 / 2)

秋霜打过几场,地里的活计彻底歇了。田野一片萧瑟,灰黄的秸秆茬子支棱在冻硬的土地上,像大地剃了秃瓢后留下的青茬。天更冷了,寒风像小刀子,刮在脸上生疼。小兴屯家家户户都缩在屋里,守着火盆,盘算着过冬的嚼谷。

打谷场上的喧嚣早已散去,只剩下空荡荡的场院和几堆孤零零的草垛。但村里的闲话场子,却从打谷场转移到了各家各户的炕头和灶台边。最近最热乎的话题,就是年猪。

生产队那头养了一年、膘肥体壮的大黑猪,眼瞅着就快出栏了。按老规矩,杀猪分肉,是按工分排顺序。工分高的户,能先挑好肉——肋排、后鞧、肥膘;工分低的,只能分点杂碎、板油、血肠。

李家院里,气氛有些沉闷。李凤兰盘腿坐在炕上,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天光,缝补着铁蛋那件新褂面磨破的袖口。针脚细密,动作沉稳。赵春花在灶膛前烧火,锅里熬着苞米茬子粥,咕嘟咕嘟冒着泡。张秀芬还没下班。老大老二老四老六,都被李凤兰打发去后山砍柴了——冬天烧炕、做饭,柴火是命根子。

“娘,”赵春花添了把柴火,小声说,“听说了吗?队里……快杀猪了。”

“嗯。”李凤兰头也没抬,应了一声。这事儿她当然知道。她心里盘算着,今年家里劳力多,工分攒得足,排进前五没问题。到时候,能分上几斤好肉,肥膘熬油,肋排炖酸菜,给孩子们解解馋,也给这苦熬的日子添点油水。

“听说……今年还是按工分排?”赵春花试探着问。

“老规矩。”李凤兰穿针引线,声音平淡。

“那……咱家……”赵春花脸上露出一丝期待,“能排前头吧?柱子他们几个,今年可没少挣工分……”

“嗯。”李凤兰还是一个字。她心里有数。老大老二虽然木讷,但肯下力气;老四掏粪喂猪,工分也不少;老六倒腾山货,也往队里交了点钱抵工分。加上她和两个儿媳,工分加起来,稳稳当当。

就在这时,院门外传来一阵刻意拔高的说笑声,像一群聒噪的老鸹,打破了院里的宁静。

“哎哟!孙大脚!忙着呢?”

是刘寡妇刘巧嘴那尖利又带着几分假亲热的嗓音。

李凤兰手里的针顿了一下,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皱。

“刘婶子啊!快进来坐!外面冷!”是隔壁孙大脚热情(或者说八卦)的招呼声。孙大脚是村里有名的快嘴热心肠,消息灵通,也爱传闲话。

“不坐了不坐了!就路过,跟你说个事儿!”刘寡妇的声音带着一股子神秘兮兮的兴奋劲儿,“听说了吗?队里那头大黑猪!快宰了!”

“听说了听说了!”孙大脚的声音也高了起来,“啧啧,那猪!膘肥体壮的!看着就馋人!”

“可不是嘛!”刘寡妇话锋一转,声音里带上了明显的酸气,“哎,你说说,这分肉啊,还是按工分排!啧啧啧……这规矩啊……我看有点不公道!”

“咋不公道了?”孙大脚好奇地问。

“你想啊!”刘寡妇的声音拔得更高,像是故意要让院里的人听见,“李家!李凤兰家!那男丁!老大老二老四老六!四个壮劳力!再加上她家那俩媳妇!也是能干的!工分可不就堆得高高的?!年年杀猪!都是他们家先挑好肉!肋排!后鞧!肥膘!可着劲儿的拿!”

她顿了顿,声音里的酸味更浓,还添了几分挑拨:

“你再看看咱这些人家!劳力少的!像我家,就我和美玉俩娘们儿!挣点工分容易吗?累死累活!到头来,分肉只能捡点人家挑剩下的杂碎下水!这公平吗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