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远镜中那两艘如同幽灵般徘徊的白色钓鱼艇,像两根细小的鱼刺,扎在了林海的心头。
他清楚地知道,悠闲的日常赶海和按部就班的科研推进,必须为迫在眉睫的竞争让出一些空间了。
速度,成了当前最关键的要素。
第二天,合作社的节奏明显加快。
林海将昨天捕获的五只野生刺参仔细清理,最大的一只留下给家里滋补,其余四只通过熟悉的渠道卖给了县里一家专营滋补品店的老板。由于品相好,是纯野生,老板开出了不错的价格,四只刺参总共卖得 720元。这笔意外之财被他直接划入了合作社的发展基金。
随后,他召集了苏晓月和秦雨,在合作社的临时办公室里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。
“情况大家都知道了,”林海没有绕弯子,直接切入主题,“外海那两艘船,目标很可能就是藻林。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,把藻类的价值和开发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。”
秦雨推了推眼镜,率先开口:“藻类样本的人工培育进展比预期顺利,尤其是紫藻,适应性很强。我已经整理了最新的培育数据和初步的成分分析报告,可以立即发给张教授,请求学校实验室加快分析进度,并咨询大规模人工培育的技术可行性。同时,我们需要尽快进行第二次藻林勘探,采集更多不同生长阶段的样本,并尝试评估其自然繁殖能力和可持续采集的限度。”
“我同意。”
苏晓月接话道,“与蓝海优品的沟通我会加紧,可以先提供我们已有的初步数据和培育进展,强调其独特性和科研背景,保持他们的兴趣。另外,‘海之珍’拍卖行那边,材料寄出后暂时没有回音,我会跟进查询。我们或许可以双管齐下,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渠道上。”
林海点了点头,对两位得力伙伴的高效和清晰思路感到欣慰。
“好!秦雨,你全力负责技术和科研对接,需要任何支持直接说。晓月,外部渠道的拓展和沟通你多费心。我会负责协调资源和后续的勘探准备。”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另外,通知下去,合作社近期的出海作业,尽量避开东南方向那片海域,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和注意。巡防小组那边,也要提醒他们,不仅要防着岸上,也要留意有没有陌生人在打听我们出海的情况。”
会议结束,三人立刻分头行动。
秦雨抱着笔记本电脑去了信号更好的地方,忙着给张教授发送加密的科研数据包;苏晓月则开始起草给蓝海优品的更详细的合作意向书;林海则去检查“海溪号”和潜水设备,为可能很快到来的第二次勘探做准备。
合作社就像一台突然被按下加速键的精密机器,各个齿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。
下午,林海抽空去了一趟镇上的银行,将最近几次赶海和卖货的收入,包括卖刺参的 720元、之前卖象拔蚌的 650元 以及一些零散收入,合计约 1500元 存入了合作社的公共账户。
看着账户上稳步增长的数字,他心中稍安。
资金,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。
从银行出来,他没有立刻返回,而是鬼使神差地绕到了镇子边缘,靠近渔港的一处小高地。
这里视野开阔,可以隐约望见东南方向的海域。
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型望远镜,再次望向那个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