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人蹲在池边,把增氧片均匀撒进去,没几分钟,检测仪显示溶氧回升到 6.3g\/L,虾苗又开始在水里窜动起来。
“幸好发现得早,不然苗种就危险了。” 苏晓月擦了擦汗,在账本上补记:“3 月 15 日,虾苗池使用增氧片 10 片,支出 15 元(按采购价记账)。”
下午三点多,村里的 “海味小馆” 派人来了。
采购员小张拿着订单,进门就说:“老板让我订 30 斤扇贝,晚上有客人要吃,12 元 \/ 斤对吧?” 林海赶紧去网箱捞扇贝,苏晓月称重时特意挑壳硬实的:“30 斤正好,您放心,都是今早刚捞的,新鲜得很。” 小张掏出手机转账 360 元,笑着说:“下次还来你们这儿订,客人都说你们的扇贝比别家的鲜。”
夕阳西下时,摊位上的扇贝卖得差不多了。
林海清点今天的收入:李婶 160 元、邻村李老板 1000 元、海味小馆 360 元,还有几个散客买了 280 元,总共 1800 元。
支出只有增氧片 15 元,净收入 1785 元。
苏晓月把账本整理好,递给林海看:“今天比昨天多赚了不少,小摊没白支。”
林溪抱着空玻璃罐跑过来:“哥,明天我还来画招牌,我要画只大龙虾!”
老根叔扛着铁锹路过,看到空了的泡沫箱,笑着说:“你们这摊支得好,以后村民不用跑远,你们也能多赚点。”
他蹲下来,看着虾苗池里活跃的苗种:“等这批虾长大,我帮你们去镇上卖,保证卖个好价钱。”
林海递过瓶矿泉水:“根叔,谢谢您,以后还得靠您多帮忙。”
夜幕慢慢降下来,林海和苏晓月收拾摊位。
林溪抱着苏晓月的胳膊,叽叽喳喳说学校的事:“明天有美术课,我要画今天的扇贝摊,肯定能得小红花。”
苏晓月笑着点头:“那溪溪要加油,得完小红花跟我说,我给你买糖吃。”
林海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满是踏实。
虚拟屏幕在视野里亮着:【当前气运值:90\/100】—— 今天摆摊成功、解决虾苗池小插曲、新订单入账,气运值虽用了 5 点(兑换增氧片),但收获满满。
他蹲在虾苗池边,看着水里窜动的小身影,想着明天要多准备些扇贝,还要去镇上买台小型增氧机,这样就不用担心溶氧低了。
晚风带着海水的气息吹过来,合作社的灯亮了,昏黄的光落在摊前的招牌上,林溪画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显眼。
林海知道,这小小的摊位,不仅是卖海鲜的地方,更是连接合作社和村民的纽带;这池里的虾苗,不仅是赚钱的希望,更是让大家日子变好的底气。
而这些日常里的小温暖,比如林溪的画、村民的信任、苏晓月的陪伴,才是最珍贵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