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树下,林溪正蹲在地上画招牌。她用彩色粉笔在硬纸板上画了只圆滚滚的扇贝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“合作社直供,新鲜扇贝 10 元 \/ 斤”,最后还在角落画了个笑脸。
“哥,这样好看吗?” 她举着招牌问,辫子上的蝴蝶结随着动作晃来晃去。
林海走过去,帮她把歪掉的 “鲜” 字描正:“好看,咱们溪溪是小画家,顾客一看就想买。”
苏晓月抱着一摞泡沫箱从里面出来,箱角贴着张手写的价目表:“扇贝 10 元 \/ 斤,花蛤苗预订 8 毛 \/ 斤,虾苗 20 元 \/ 斤。”
她把箱子摆在摊前,又从仓库里搬来台电子秤,“昨天李婶说要带邻居来,咱们得把秤校准,别短斤少两。” 林海蹲下来调秤,指针在 “0” 刻度线稳稳停下:“放心,准得很,上次给王婶称,还多给了半斤呢。”
刚把摊支好,村里的李婶就拎着布袋子来了,身后跟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 —— 是她上初中的孙女。
“小林,给我称 15 斤扇贝,孙女说想吃蒜蓉粉丝贝。”
李婶把袋子递过来,眼里满是期待。林海捞扇贝时特意挑大的,苏晓月称重时电子秤显示 15.8 斤:“李婶,多的 8 两您拿着,给孩子当零嘴。”
15.8 斤按 10 元 \/ 斤算该付 158 元,李婶掏出 160 元:“零头不用找,你们年轻人不容易,多赚点是点。” 小姑娘凑过来,看着招牌上的画笑:“阿姨,这扇贝是你画的吗?真可爱。”
没过多久,昨天来买虾苗的李叔带着个中年男人来了。
“这是我堂弟,在邻村开塘口,想订 50 斤虾苗。”
李叔拍着男人的肩膀,“我跟他说你们合作社的苗最好,他非要来看看。”
林海领着两人去虾苗池,用网兜捞起几只苗:“您看这活力,放到水里能窜老远,三个月就能长到二两重。”
男人蹲下来看,满意地点头:“就订 50 斤,20 元 \/ 斤对吧?我现在转账。”50 斤虾苗收入 1000 元,苏晓月在账本上记:“3 月 15 日,邻村李老板虾苗订单,收入 1000 元,净收入 1000 元(无额外支出)。”
林溪在摊位上忙得不亦乐乎,有村民来问价,她就指着价目表念,遇到不确定的就喊 “哥”“晓月姐”。
妈妈提着个保温桶来送午饭时,看到这场景忍不住笑:“咱们溪溪长大了,能帮哥哥干活了。”
保温桶里有红烧肉、清蒸鱼,还有苏晓月爱吃的凉拌海带。
四人坐在摊前吃饭,风里带着扇贝的咸香,林溪还不忘给苏晓月夹鱼:“晓月姐,我妈做的鱼最好吃,你多吃点。”
饭后,林海突然想起虾苗池的溶氧 —— 昨天兑换的水质检测仪还在池边。
他拎着仪器过去,按下开关,屏幕上的数字跳出来:【溶氧量 5.2g\/L】。
“不好,溶氧低了!” 他赶紧喊苏晓月,“虾苗会缺氧的,得赶紧增氧。”
苏晓月跑回仓库翻找,拿出包之前采购的增氧片:“还有这个!按说明撒,10 片能提升 1g\/L 溶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