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赘婿,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> 第216章 补漏的不提墙有缝

第216章 补漏的不提墙有缝(1 / 2)

江水咆哮,如万千巨兽在狭窄的河谷中奔腾冲撞,断裂的石桥两端,是两个被隔绝的世界。

连绵半月的暴雨已将这片土地浸泡得如同烂泥,原本坚固的官道成了致命的陷阱。

官府的封路告示早已被雨水打得字迹模糊,却拦不住人心的焦灼。

“张家阿婆昨晚就是想从那边的浅滩过去,给孙子送退烧的草药,一个浪头打过来,人差点就没了!要不是栓子他爹水性好,用绳子给套了回来……”

“这天杀的雨!再下下去,河对岸的病患怎么办?咱们这边的粮食也快见底了!”

断桥边,几个裹着蓑衣的村民满面愁容,对着浊浪滔天的江面徒劳地咒骂。

陈默蹲在湿滑的岩石边缘,斗笠压得很低,任由冰冷的雨水顺着笠檐流下。

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,死死盯着那翻滚的洪流,仿佛要将其层层剖开,看透其下的脉络。

村民的议论一字不落地传入他耳中。

送药的老妇,对岸的病患……这断裂的石桥,已然成了一道生死之隔。

他的视线在水下反复逡巡。

天子望气术早已将水底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。

常人眼中狂暴无序的洪流,在他看来却有迹可循。

桥墩并非全毁,东侧一根最粗壮的石墩,其基座恰好死死楔入了一道坚固的岩缝之中,虽被冲刷得伤痕累累,却依然顽强地承受着近三分的冲击力。

它还活着。

这就够了。

陈默没有言语,转身消失在雨幕之中。

片刻后,他拖着几块从附近废弃窝棚拆下的宽大船板,以及一捆被水泡得发黑的坚韧藤索,回到了断桥边。

他没有惊动任何人,只是在夜色彻底降临后,如一只狸猫,悄无声息地攀上了那截湿滑的残桥。

他将藤索一端牢牢固定在岸边最粗壮的树根上,另一端缠在腰间,随后深吸一口气,竟迎着扑面的水雾,纵身跃向了江心那根孤零零的残墩!

“缩地成寸”的神通在此刻化作了最精妙的踏脚之术,他的脚尖在水面几处不起眼的涡流上轻轻一点,身形便如鬼魅般落在了那根残墩之上。

他没有试图去修复整座桥梁,那无异于螳臂当车。

他要做的,只是“补漏”。

他将带来的船板以一种极为刁钻的角度,一头卡在残墩顶部的裂缝中,另一头则利用杠杆原理,斜斜地搭向对岸一处凸出的岩石。

这形成了一个极其简陋、摇摇欲坠的悬臂支架,看上去随时都会被下一个浪头拍碎。

但这支架的位置,恰好处于水流冲击力最弱的一条线上。

它不求坚固,只争一时之用。

做完这一切,他又返回岸边,捡起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竿,斜斜插入岸边的泥土里,竿身朝向江面。

每一根竹竿的倾斜角度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。

他做完这一切,便如来时一般,悄然隐入黑暗,仿佛从未出现过。

次日清晨,雨势稍歇。

一个胆大的村童发现断桥上竟多了一条“路”,虽然简陋得吓人,但似乎真的能过人。

他按捺不住好奇,小心翼翼地踩了上去,竟真的有惊无险地走到了对岸!

消息瞬间传遍了两岸村落!

人们蜂拥而至,看着那条摇晃的木板路,又看到了岸边那三根奇怪的竹竿。

一位有经验的老船工很快看懂了门道:“看!只要水位不超过第一根竹竿的顶,这路就能走!要是淹过了第三根,就千万不能过!这是示警的刻度!”

人群沸腾了!

求生的本能被瞬间激发。

不需要任何号召,壮丁们自发地开始搬运石块,一点点加固那条木板路两端的基座。

妇孺们则在岸边整理出安全的通道,铺上干草防滑。

很快,一个临时的“渡口”形成了。

五名村民自发排班,日夜轮守,时刻盯着那三根竹竿“刻度”,指挥着两岸的人员物资往来。

当陈默从远处的山岗上回望时,看到的是一派井然有序、忙碌求生的景象。

无人知晓,是谁在那个绝望的雨夜,为他们画下了第一道求生的基线。

千里之外,京城,工部衙署。

苏清漪受邀审定新颁的《民间工程通则》。

提案的核心,是由工部派遣官匠,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桥梁、堤坝建造规格,以绝后患。

官员们言辞恳切,认为此乃一劳永逸之策。

苏清漪却未置可否,只是命人调阅了近十年来,所有州郡上报的灾后损毁与修复案例。

卷宗堆积如山,她一页页翻过,神情始终清冷。

直至翻到一页泛黄的图纸,她的指尖微微一顿。

那是一份来自偏远州镇的洪水自救报告。

图中显示,洪水退去后,当地居民未等官府救援,便自发拆下各家各户的门板、床梁,用最原始的榫卯结构拼接成一座临时便桥。

而最让她心头一震的,是图示的细节——村民们将破碎的旧瓦片,以一种特殊的交错方式嵌入泥泞的桥头两岸,形成了高效的防滑纹路。

那瓦片的排列方式,她再熟悉不过。

正是当年陈默在边关军营中,为了让巡逻哨兵在雨夜泥地里不至滑倒,推广开的“碎步稳踏法”!

一种将受力点不断分解、交错的简易法门!

她缓缓合上卷宗,清冷的声音在肃静的公堂内响起:“诸位大人,我们总想着去修筑一座坚不可摧的百丈高墙,却常常忘了,对于挣扎求生的人而言,最恐惧的,往往只是脚下突然裂开的一道缝。”

最终,那份《通则》被增补上了一条全新的法案:“应急修补权”——凡遇天灾,在官府救援未至前,允许地方民众征用私产进行应急抢险,所有损耗,事后由官府加倍补偿。

西南,瘴气弥漫的古蜀驿道。

柳如烟一袭劲装,望着眼前堵死官道的巨大滑坡,眉头紧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