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锅印烫在谁心头(1 / 2)

皇城,星台。

中枢沙盘之上,那三十七处代表“回音碑”的光点同步闪烁后,归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润沉静。

然而,作为星台的主人,程雪非但没有感到安心,反而秀眉紧蹙,一股强烈的不安攫住了她的心神。

“调取‘自发导念’记录,权限,最高。”她声音冰冷,不带一丝情感。

身后的记录官不敢怠慢,指尖在光幕上飞速划过。

瞬息之间,一道瀑布般的数据流倾泻而下,其中几条被系统自动标红的记录,赫然在列。

“云州,铁哨村,村民联名呈报:村西风口崖壁,有落石之险,建议开凿三道‘泄风渠’,并于崖壁下方搭建‘缓冲木棚’。”

这本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民情上报,但让程雪瞳孔骤缩的,是附在后面的工部初审批注:“泄风渠角度、深度参数精确无误,与工部最新‘风哨阵’理论模型吻合度高达九成。缓冲木棚所用材质、榫卯结构建议,竟与星台内部正在演算的‘抗冲击最优解’几乎一致!”

一个地处偏远、连识字率都不足三成的山村,如何能提出如此精准的工程方案?

“继续!”程雪的声音透出一丝急切。

光幕再转。

“梦州,鱼梁镇,渔民联名呈报:未来半月,江水含沙量将激增,现有渔网易破,请求提前支取‘以工代赈’款项,加固堤坝,并改用‘双层复式网’捕捞。”

批注更为惊人:“水文司预测,上游冰川融水确将在十三日后抵达鱼梁镇,含沙量激增为绝密推演,尚未公布。‘双层复式网’为古籍孤本所载,仅存于书院典藏,从未外传!”

一桩桩,一件件,皆是如此!

这些来自最底层的声音,仿佛拥有一双能洞穿未来的眼睛,精准地预判着天灾,提出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
程雪再也坐不住了。

她换上一身布衣,快马加鞭,仅带两名护卫,直奔那第一个上报异常的铁哨村。

村子很穷,土墙茅屋。

然而,当程雪走进村口时,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得驻足。

几个七八岁的孩童,正围在一片空地上,用烧黑的炭条在地上涂画。

他们画的,正是那份上报方案中的“风哨阵布局图”,虽然稚嫩,但关键的几处角度与节点,分毫不差。

程雪走上前,蹲下身,声音尽量放得柔和:“小朋友,你们画的这个,是谁教的呀?”

一个扎着冲天辫的女孩抬起头,奶声奶气地答道:“是梦里呀。梦里有个穿粗布衣裳的人,就站在那里,他不说话,就指了指自己的耳朵,又指了指那边的山崖。俺们醒了,就都记住了。”

穿粗布衣裳的人……不说话……指了指耳朵……

程雪的心脏猛地一抽!

那是陈默在宰相府时最常见的打扮,而他独创的“天子望气术”,正是以耳代目,聆听天地风云!

她强压下心头的悸动,从怀中取出一个特制的罗盘,在村中缓缓走动。

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,最终指向了村里的水井、老槐树、以及孩童们画图的那片空地。

她俯身抓起一把泥土,放在鼻尖轻嗅。

一股极其微弱的、混合着铁锈与草木气息的尘埃,钻入鼻腔。

“立刻采集土壤样本!”她对护卫下令,“全村,凡罗盘指针有异动之处,皆要取样!”

样本被连夜送回星台,检测结果让所有记录官都陷入了死寂。

“报告大人……样本中检测出微量磁性尘埃,其构成……与三年前陈默大人巡边时,沿途所留下的‘足迹尘埃’样本,完全重合!”

这意味着,这些看不见的尘埃,沿着他当年走过的路,如蒲公英的种子般,飘散到了大周的每一个角落,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。

它们不是记忆,却承载着记忆。

程雪闭上眼,良久,她睁开双眸,那冰冷的眸子里,第一次流露出一丝近乎敬畏的疲惫。

“封存所有相关数据,将现象命名为……‘民忆共振’。对外,定性为:非异常。”

当民间的智慧不再需要神启,而是化作了梦境与本能,这片土地,便拥有了自我疗愈的灵魂。

与此同时,议政堂。

气氛凝重如铁。苏清漪端坐主位,清冷的目光扫过堂下每一位大臣。

“半月之内,冀、沧、燕三州,共计七十四处乡镇,百姓自发组织,封堵旧时饥道。诸位,有何看法?”

一名御史出列,拱手道:“苏相,此事蹊D。其中三十余处地点,百年来从未有过饥荒记录,百姓何故如此?下官以为,必有奸人借‘默制’之名,暗中煽动,意图不轨,当严查!”

立刻有数位官员附和。

苏清漪却缓缓摇头,她将一沓卷宗推到桌案中央。

“这是各地呈报的详情。煽动?何人煽动,会分文不取,自备干粮?何人煽动,会让白发苍苍的老人带头挖土,垂髫小儿跟在后面搬石?何人煽动的图纸,画得歪歪扭扭,却连每一处排水口都标注得清清楚楚?”

她站起身,声音不大,却字字千钧。

“这不是阴谋,这是预警!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在用陈默留下的方法,自己救自己!”

她环视全场,一字一顿地宣布:“即日起,议政堂开放‘盲策库’权限!凡我大周子民,无论身份,皆可就防灾、农桑、水利等事宜,提交预案。只要有三人联署,便即刻由工部进行初审,择优采纳,功绩录入村社名下!”

此令一出,满堂哗然。

这无异于将一部分朝廷的决策权,下放给了最底层的百姓!

然而,苏清漪心意已决。

她知道,堵不如疏。

与其猜忌、防范,不如给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,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口。

政令颁布首日,雪片般的建议便从四面八方涌入“盲策库”。

三百七十二条,每一条都凝聚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。

其中一条,只有短短一句话,却让负责审阅的工部老吏热泪盈眶:

“灶台底下埋陶瓮,冬天也能温饭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