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港岛黑二代17(2 / 2)

张律师的孙子,现在的家族律师,站在角落里,看着这一幕,想起爷爷生前说的话:“联义堂最厉害的,不是赚了多少钱,是把‘江湖气’变成了‘烟火气’——当年抢地盘的刀,现在变成了种药材的锄;当年的地盘,变成了养活人的良田。”

安田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也来了,对着展柜里的“云三七7号”标本,深深鞠了一躬:“我祖父说过,永远不要试图买走联义堂的技术,要学他们对土地的敬畏。今天我懂了,有些东西,用钱买不来,得用真心换——比如,对一片土地的坚守。”

他递来一份合作意向书,“我们想进口一批‘云三七7号’,在日本的汉方医院推广,所有利润的5%,用来资助中国的乡村医疗,您看可以吗?”

念禾接过意向书,翻到最后一页,认真签下名字:“资助不必了,按规矩走账就行。如果真想做些事,不如把你们的汉方理疗经验分享给我们的乡村卫生室,技术不分国界,但得是双向的尊重,不是吗?”

安田的继承人愣了愣,随即笑了:“您说得对,是我狭隘了。我会安排日本的汉方医师来基地交流,给老乡们讲讲养生,也算尽份力。”

也不知道是不是客套话,咱也不当真。

离开文化馆时,念禾特意去了“义记茶餐厅”,阿婆的重孙媳妇端来一碗云吞面,多加了醋,和太奶奶当年爱吃的味道一模一样。

窗外的维多利亚港依旧繁忙,游轮来来往往,念禾望着海面,突然觉得,太奶奶当年从这里出发时,心里一定装着比海还宽的路。

冬至的基地,飘起了今年第一场雪。

实验室里暖意融融,念禾和团队正在庆祝“云当归5号”通过国家药典认证,这品种的有效成分提取率比传统当归高30%,能让中药制剂的疗效大幅提升。

“念禾姐,伦敦那边又来电话了,说想跟咱们合建国际研发中心,选址定在云南,他们出资金,我们出技术主导,利润六四分。”

小林搓着手进来,脸上带着激动,“他们还说,要以您的名字命名新实验室!”

念禾正在整理数据,闻言抬头笑了:“实验室可以建,名字就叫‘扎根实验室’吧。告诉他们,技术主导权必须在我们手里,研究成果首先要用于国内药企,出口的得严格审批,这是底线,跟当年太奶奶定的一样。”

她指着墙上的地图,上面用红笔标出了“云三七7号”的推广区域,从云南到青海,从四川到甘肃,像一条红色的脉络,“咱们的技术,要先暖自家的土,再香别人家的田。”

雪下得更大了,农户们却没闲着,正跟着念禾在温室里嫁接枸杞枝条。

老周叔的孙子教年轻人怎么看树皮的新旧判断嫁接点,念禾在一旁用仪器测量树液流速,老式的“土办法”和新式的“科技活”凑在一起,像土与肥交融,催生出最旺的长势。

“念禾丫头,这茬嫁接的枸杞,明年能结多少果?”老周叔的孙子抹了把脸上的雪,眼里满是期待。

“保底比今年多三成!”念禾拍着他的肩膀笑,“等结果了,先给村里的老人寄去,让他们泡水喝,补补身子。”

温室的角落里,放着个旧搪瓷杯,是龙爷爷当年用过的,杯沿的漆掉了不少,念禾却总擦得干干净净。

雪光透过玻璃照进来,落在杯子上,像落了层碎银。

她想起太奶奶说的:“物件老了,有念想;人老了,有牵挂——这些念想和牵挂,就是最好的根。”

又是一年清明,基地的花落了满地。

念禾带着新入学的学员,在“初心亭”前举行传承仪式。

她把那本泛黄的《种植日志》交到最年轻的学员手里,日志的最后几页,是她新添的内容:“2024年,‘云三七7号’在海拔4200米处试种成功;2025年,‘云当归5号’纳入国家药典……”

“这本日志,记了四代人的心血。”念禾的声音在樱花雨里回荡,清晰而坚定,“太奶奶那代,是让种子活下来;奶奶那代,是让药材长起来;妈妈那代,是让技术传开来;到了我们这代,要让中国的药材,在世界的土地上,堂堂正正地立起来,但记住,根永远在这里,在这片红土地里,在咱们中国人的手里。”

学员们齐声应和,声音震落了枝头的花瓣,像一场温柔的雨。

远处的实验室里,新培育的“云枸杞10号”幼苗正在生长,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图谱闪烁着绿色的光点,旁边的纸条上,是念禾写的字:“守正创新,方得始终。”

上海药行的李老板带着孙子来了,小家伙捧着一束当归花,放在夏天和龙爷的铜像前:“爷爷说,这是英雄花,长在土里,救过人,养过人。”

念禾蹲下身,摸了摸小家伙的头:“对,这花不抢眼,却最实在,就像咱们中国人,不张扬,却能把日子过成参天大树。”

夕阳西下,金色的光洒在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上。

念禾站在山坡上,望着连绵的药材田,望着远处的村庄,望着实验室的灯光,新枝总要向着云端生长,带着前辈的期盼,带着土地的力量,长得更高,更壮,让全世界都看见,这片土地上的希望,永远向阳,永远蓬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