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港岛黑二代16(2 / 2)

想起在基地的第一顿长桌宴,老周炖的土鸡。

想起这些年吃过的无数顿饭,从简单的野菜粥到如今的精致菜肴,变的是口味,不变的是围坐在一起的暖意。

重阳的风,带着秋的干爽,吹黄了基地的银杏叶。

文化馆的新馆落成了,里面陈列着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药材标本,墙上挂着一帧帧照片。

夏天和龙爷在荒坡上丈量土地的背影,林溪带着学员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的侧影。

晓荷直播卖枸杞的笑脸,念禾给幼苗培土的童真……时光在照片里流淌,像一条看得见的河。

张律师的儿子,现在的法律顾问,站在夏天和龙爷的铜像前,给参观的孩子们讲解:“这两位老人,用一辈子的时间,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良田,把‘联义堂’这三个字,从江湖名号变成了响当当的药材品牌。他们守住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中国人的底气。”

念禾拉着同学的手,指着铜像底座的字:“你们看,‘守土护根’,太奶奶说,这是咱们基地的根,就像枸杞的根,扎得深,才能长得旺。”

伦敦药妆集团的现任cEo也来了,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,用“云三七5号”提取物研发的抗癌新药,临床试验效果显着。

“这是我们和中国药企合作研发的,”cEo对着镜头,语气里满是敬意,“没有联义堂提供的优质原料和种植标准,就没有这款药。我们想把它命名为‘华夏一号’,以此致敬这片土地和守护土地的人。”

晓荷代表基地接过药样,眼里的光像落满了星辰:“谢谢你们的认可,但这荣耀不属于某个人,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——从最初的农户,到现在的科研人员,是他们的汗水,让药材有了救人的力量。”

龙爷的精神好了些,由护工推着,在文化馆里慢慢走。

看到当年油麻地的老照片时,他突然停下,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,像在哭,又像在笑。

护工在他耳边说:“龙老先生,您看,现在的日子,比当年好多了。”

他用力点头,枯瘦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摩挲,像是在触摸那些遥远的岁月。

夏天的轮椅停在他身边,两人对视一眼,没有说话,却像说了千言万语,那些刀光剑影、风雨飘摇的过往,终究化作了此刻的安宁,像园里的枸杞树,历经风霜,却年年挂果,生生不息。

冬至的雪,下得格外大,给基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棉被。

实验室里,科研团队正在调试新的智能育苗系统,屏幕上的温度、湿度、光照数据实时跳动,旁边的架子上,却依然摆着夏天手书的“育苗口诀”,墨迹虽淡,风骨犹存。

“太奶奶,龙爷爷,‘云当归4号’通过零下八度抗寒测试了!”

晓荷跑进暖房,手里举着检测报告,声音里带着激动,“东北的药农说,明年就能大面积种植,再也不用怕冻害了!”

夏天的眼睛已经不太能看清东西,却能从晓荷的语气里听出喜悦,嘴角露出一抹浅淡的笑。

龙爷的呼吸有些急促,却还是努力抬了抬手,像是在鼓掌。

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,映着两位老人的白发,像两簇沉淀了岁月的雪。

念禾捧着自己画的画进来,上面是一片金灿灿的枸杞园,园中央站着两个模糊的身影,旁边写着:“太奶奶,龙爷爷,这是我画的‘永远的家’。”

晓荷接过画,贴在暖房的墙上,正好在夏天和龙爷的轮椅对面。

雪光透过窗户,落在画上,那些稚嫩的线条仿佛活了过来,变成了流动的时光。

“太奶奶常说,好的基业,不是看楼多高、钱多少,是看能不能经得起岁月的磨。”晓荷轻声说,像是在对自己,又像是在对时光,“现在我懂了,咱们的基业,不在账本里,在这土地里,在这一代代人心里。”

雪停时,基地的广播里响起了熟悉的山歌,是老周当年教给学员的调子,经过改编,多了几分新的韵律:“红土地,金不换,扎下根,天地宽;一辈传一辈,风雨自安然……”歌声在雪地里回荡,像在给这片土地唱一首永恒的歌谣。

又是一年清明,基地的花开得如云似霞。

念禾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,考上了农业大学,专攻中药材培育。

她带着新一批学员,在“初心亭”前举行拜师礼,对着夏天和龙爷的铜像深深鞠躬,手里捧着的,是那本被翻得卷了边的《种植日志》——从夏天到晓荷,再到她,已经传了三代。

“太奶奶说,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,只有把心搁在地里,才能种出最好的药材。”

念禾的声音清脆,像山涧的泉水,“龙爷爷说,做生意要先做人,对得起土地,才能对得起自己。今天,我把这些话传给你们,希望你们记住:咱们是种药材的,更是守土地的。”

学员们齐声应和,声音在樱花雨里散开,带着少年人的朝气,也带着沉甸甸的敬畏。

上海药行的新老板来了,带来了一份百年供货协议:“我们想跟联义堂签百年合约,不管市场怎么变,我们只认你们的药材。”

他指着基地的方向,语气里满是感慨,“这世上的生意,能做十年的不少,能做百年的,靠的从来不是精明,是人心,是本分。”

晓荷接过协议,在末尾签下自己的名字,笔锋沉稳,像她脚下的土地。

旁边,念禾正带着学员们给“云三七6号”幼苗浇水,指尖的动作轻柔,像在呵护一个易碎的梦。

夕阳西下,金色的光洒在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上,育苗棚、枸杞园、实验室、初心亭……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