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前,周雨会数窗外的星星。一颗、两颗、三颗......直到睡意袭来。有时睡不着,她就数自己的心跳,数呼吸的次数。这些简单的数字游戏成了她安抚自己的方式。
周雨开始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可以计数的东西:上学路上遇到的红色汽车数量,午餐时咀嚼食物的次数,课间跳绳的个数。每个数字都记录在她的小本子上,成为她独有的秘密世界。
这个七岁的周雨还不知道,这种对数字的依赖会如何影响她未来的生活。但在当下,这些简单的数字确实给了她一个小小的避风港,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精神家园。在数字的世界里,一切都那么简单明了,没有复杂的情绪,没有难解的争吵,只有清晰的秩序和明确的答案。
周雨坐在教室里,手指无意识地在课桌上划着数字。数学老师正在讲解简单的几何图形,但周雨的思绪早已飘远。她想起昨晚父母争吵时摔碎的那个花瓶,那是外婆留下的古董。周雨在心里默默计算着花瓶的价值,虽然她并不知道具体数字,但这种计算让她感到一丝掌控感。
课间休息时,其他孩子在操场上奔跑嬉戏,周雨却独自坐在长椅上数着来往的车辆。一辆红色的轿车,两辆白色的面包车,三辆黑色的越野车...数字在她脑海中跳跃,像是有生命的精灵。周雨发现,当她全神贯注地数数时,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就会暂时消失。
放学后,周雨慢吞吞地收拾书包。她故意把每本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,铅笔盒里的文具按照长短顺序排列。这些小小的仪式能让她晚几分钟回家,晚几分钟面对那个可能充满争吵的家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周雨数着自己的脚步。她发现从学校到家门口总共需要走八百三十五步。这个数字让她感到安心,因为它永远不会改变。无论父母是否在争吵,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永远是八百三十五步。
推开家门的那一刻,周雨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。她竖起耳朵仔细聆听,如果听到的是电视节目的声音,她就会松一口气;如果听到的是压抑的沉默,她的心就会沉下去。今天,家里异常安静,这种安静比争吵更让周雨害怕。
周雨轻手轻脚地走进自己的房间,关上门。她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,开始写数学题。数字和公式让她感到平静,因为它们永远遵循着既定的规则。当周雨解出一道难题时,内心会涌起一股小小的成就感,这种成就感暂时填补了她内心的空洞。
晚餐时,周雨低头默默吃饭。她数着米饭的粒数,数着咀嚼的次数,数着碗里的青菜有几根。这些无意义的计数游戏帮助她忽略了餐桌上的低气压。母亲偶尔问起学校的事,周雨用最简短的回答应付过去。
晚饭后,周雨回到房间继续写作业。她特别喜欢数学作业,因为数学题有明确的答案,不像大人的世界那样复杂难懂。当周雨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时,仿佛进入了一个只有数字的纯净世界,那里没有争吵,没有眼泪,只有逻辑和秩序。
夜深了,周雨躺在床上却睡不着。她听到父母在隔壁房间压低声音争吵,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,但那种压抑的愤怒让她感到窒息。周雨开始数自己的心跳,数呼吸的次数,数窗外的汽车经过的声音。这些数字像是一首催眠曲,最终带她进入了梦乡。
在梦里,周雨来到了一个由数字构成的王国。那里的树木是用算式组成的,河流流淌着几何图形,天空中的云朵是各种数学符号。周雨在数字王国里自由奔跑,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由。
第二天早晨醒来时,周雨还记得梦中的数字王国。她多么希望现实世界也能像梦中那样简单有序。然而,当她走出房间,看到父母冷漠的表情时,她知道现实依然残酷。
周雨背着书包走出家门,继续数着自己的脚步。一步、两步、三步...数字陪伴着她,给她勇气面对新的一天。这个七岁的小女孩还不知道,这种对数字的依赖将会成为她性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既是一种保护,也是一种束缚。
但在此刻,数字是周雨最好的朋友,是她的避难所,是她在这个混乱世界中的锚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