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884章 惊蛰闻雷动,虫醒苗渐长

第884章 惊蛰闻雷动,虫醒苗渐长(1 / 2)

惊蛰的第一声雷响在午后,闷闷的一声,像远处敲了面大鼓,震得药圃里的泥土都似乎动了动。紧接着,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,打在新抽的紫苏叶上,溅起小小的水花,叶片却挺得更直了,绿得发亮。林辰站在药铺的屋檐下,看着雨幕中的药圃,新栽的五指毛桃苗在风雨里摇晃,却没折断,根须早已在酥软的土里扎稳了。

“林先生,这雷声真吓人!”红丫抱着《南北草药图谱》跑进来,辫子上还沾着雨珠,小脸蛋通红,“柳老师说,打雷是叫醒虫子呢,让它们出来给苗松土。”

“差不多是这个理,”林辰笑着帮她擦掉脸上的雨珠,“惊蛰打雷,土里的虫子醒了,有的会啃苗根,得提前防备。赵平哥他们正往苗根边撒烟末呢,虫子最怕这个。”他指着窗外,赵平和几个后生正披着蓑衣,往畦沟里撒着什么,烟雾腾腾的,带着股呛人的味儿。

青禾端着碗姜茶出来,给每个人递了一碗:“刚煮的,驱驱寒。这雷雨天最容易着凉,尤其是孩子们。”她看向药圃,“那几株牛大力苗得搭个棚子,它们刚移过来,经不起这么大的雨。”

阿芷和阿芸立刻找来了竹竿和油纸,冒着雨往药圃跑。阿芷踩着泥泞的田埂,把竹竿插进土里,阿芸则撑开油纸,两人配合着搭起个小棚,雨水顺着油纸边缘往下淌,像挂了道帘子,把幼苗护在里面。“这样就不怕淋坏了,”阿芷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,“晚晴师傅要是知道咱们这么上心,肯定高兴。”

盐坊那边,蒸汽炉正呼呼地冒着白汽,雨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混在一起,热闹得很。阿木站在屋檐下,看着结晶池里的卤水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浓缩,盐粒像雪花一样渐渐凝结,嘴角咧得老大:“林大哥,这蒸汽炉真顶用!下雨天人不闲着,盐也照样出,比以前多了三成产量!”

“这还不算啥,”赵平从外面进来,手里拿着块刚凝结的盐,白得像雪,“等天晴了,咱们再试试用太阳能加热,王师傅来信说,他在高邮湖试过,正午的日头能让卤水温度升上去,省不少炭火。”

“好主意,”林辰接过盐块,放在鼻尖闻了闻,一点杂味都没有,“让阿木做个黑铁皮的池子,放在高处,让太阳晒着,说不定真能行。”

雨停后,天边挂起道彩虹,像座七彩的桥,架在药圃和盐坊之间。柳轻烟带着孩子们出来透气,孩子们手里拿着小铲子,蹲在畦边观察刚醒的虫子。“这是蚯蚓,”柳轻烟指着土里钻出来的长条虫子,“它能松土,是药材的好朋友;那个是蛴螬,专吃根须,得把它捡出来。”

红丫拿着个小竹篓,小心翼翼地捡着蛴螬,小脸绷得紧紧的:“我要把这些坏虫子都捉走,不让它们欺负‘壮壮’和‘萌萌’。”她的小篓里已经装了好几条,扭动着身子,看着有点吓人,她却一点不怕。

苏文轩和老药农在查看黄芪的长势,雨后的黄芪苗又长高了些,叶片舒展着,像张开的小巴掌。“你看这根须,”老药农拨开表层的土,露出白白的须根,已经缠成了细密的网,“扎得稳了,接下来就等着长个子。咱们北方的黄芪,要长三年才能收,越老药效越好。”

“咱们有暖棚,说不定能让它长得快点,”苏文轩摸着胡须,眼里闪着精光,“等秋天收了种子,在暖棚里育苗,冬天也能长,一年顶两年用。”

傍晚时分,苏州府的行脚商陈伙计来了,挑着两箱新茶,说是晚晴让他带来的雨前龙井,还带着封信。信里说,苏州府的药妆铺新推出了“惊蛰面脂”,用新采的桃花和药圃的白芷做的,卖得火极了,还附了张订单,要五百斤白芷和三百斤紫苏籽油。

“晚晴掌柜还说,”陈伙计喝着青禾泡的龙井,茶香味醇,“让咱们多备些五指毛桃的种苗,她打算在苏州府的后花园试种,要是成了,就能在江南推广开。”

“种苗现成的有,”林辰领着他去暖棚,里面的五指毛桃苗已经长到一尺高,叶片分成整齐的五瓣,毛茸茸的,“这些苗壮实,带些土球过去,成活率高。”他让阿芷包了些草木灰,“路上给根须裹上这个,能保湿,还能防虫害。”

陈伙计连连道谢,小心翼翼地挑选着种苗,嘴里不停地念叨:“晚晴掌柜说了,林先生这儿的苗是最好的,比别处的壮实,成活率高。我得挑最精神的带回去,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。”

晚饭时,餐桌上摆满了新鲜的野菜,有荠菜、马齿苋,都是雨后刚挖的,用新盐拌着,清爽可口。青禾还做了紫苏叶包饭,糯米混着腊肉和香菇,用紫苏叶裹着,蒸得软糯,拆开时香气扑鼻,引得孩子们直咂嘴。

“这紫苏叶真是个宝,”老药农咬了口包饭,眯着眼睛赞叹,“既能入药,又能当菜,还能做香料,在咱们北方可没这么金贵的东西。”

“等秋天收了籽,给您带些回去试种,”林辰给他添了杯酒,“说不定在北方也能长得好,让更多人受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