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858章 秋实满药圃,远信寄新思

第858章 秋实满药圃,远信寄新思(1 / 2)

寂静的村庄,像被打翻了的颜料盘。药圃里的菊花泼泼洒洒开了一片,黄的、白的、紫的,挤在薄荷和紫苏的绿丛里,风一吹,药香混着花香漫过田埂,连空气都变得清甜。林辰蹲在畦边,手里捏着株成熟的紫苏籽,黑亮的籽实饱满得像小珍珠,轻轻一捻就从壳里滚出来。

“林先生,这紫苏籽能收了吧?”苏明拿着竹簸箕走过来,本子上记满了采收时间:“薄荷霜降前收,金银花芒种采,紫苏籽秋分摘……”字迹工整,连标点都透着认真。

林辰点头,把紫苏籽倒进簸箕:“得趁这几日晴天赶紧收,要是淋雨就容易发霉。收下来的籽先晒干,一半留着当种子,一半用来榨油——紫苏油能润燥,冬天给张婆婆他们擦手正好。”

赵平扛着新做的晒药架从西边过来,架子用硬木搭成,榫卯衔接得严丝合缝。“林大哥,你看看这架子成不?”他放下架子,额角渗着汗,“按你画的尺寸做的,每层间距一尺二,晒药材正好通风。”

林辰用手晃了晃架子,稳当得很:“做得好!比上次那个结实多了。下午把收的金银花搬出来晒,记得摊薄些,别堆太厚。”

钱小六最是活泼,挎着个小竹篮,里面装着刚摘的野山楂,红得像玛瑙。“林先生,青禾姐让我问,新收的白术要不要切片?她说用你教的‘润透后切’,片儿又薄又匀。”

“切!”林辰接过山楂尝了颗,酸得眯起眼,“白术趁新鲜切片,晒干后药效最好。让你青禾姐把切片刀磨快些,切的时候厚度要匀,不然晒的时候有的干有的湿。”

正说着,青禾提着个藤篮过来,里面是用新收的糯米和紫苏籽做的米糕,蒸得白白胖胖,透着淡淡的紫晕。“歇会儿尝尝?”她把米糕分给众人,“这是按苏州府的法子做的,加了点新盐,甜咸口的。”

苏明咬了一口,眼睛亮起来:“比苏州府的还好吃!紫苏籽的香更浓些。”他从怀里掏出封信,“对了林先生,昨天收到晚晴师傅的信,说苏州府的药铺想订两百斤紫苏油,还问咱们能不能做些‘紫苏盐丸’,方便携带。”

林辰接过信,晚晴的字迹娟秀,字里行间都是熟稔:“……扬州府的柳姑娘托人带信,说湖广的盐务已稳,她秋后想来村里看看,学学种药材……”看到“柳轻烟”三个字,林辰指尖顿了顿,想起去年她在湖广寄来的茯苓,清润得像江南的雨。

“紫苏盐丸不难做。”林辰把信折好,“把紫苏粉和精盐按比例混合,加些蜂蜜揉成丸,晾干就能保存。让小六子跟着你青禾姐学,他手巧。”

钱小六立刻挺直腰板:“保证学好!”逗得众人都笑了。

午后的盐坊格外热闹。阿木正带着赵平煎煮新盐,铁锅里的卤水咕嘟作响,白花花的盐粒渐渐凝结,像堆了层碎雪。“今年的盐收成比去年多三成!”阿木用木铲舀起一捧盐,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,“县太爷派人来说,想让咱们给县衙的惠民药局专供药用盐,价钱给得公道。”

“好事啊。”林辰走过去,查看盐的成色,“药用盐讲究纯度,得单独煮一炉,过滤时多过两遍芦苇席,确保没有杂质。”他对赵平说,“记着,药用盐的卤水浓度要比食用盐高两成,煮的时候火候要稳,不能急。”

赵平赶紧拿出本子记下,字里带着股子认真劲儿。他这半年跟着阿木学制盐,从测卤到煎煮,样样学得扎实,连王师傅(高邮湖的老盐工)来看了都夸:“这后生能把盐煮出甜味来,是个好手。”

药铺里,青禾正带着钱小六做紫苏盐丸。把晒干的紫苏叶碾成粉,和精盐按三比七的比例混合,再加入炼好的蜂蜜,揉成桂圆大的丸子,摆在竹匾里晾干。钱小六的小手灵活得很,揉的丸子大小均匀,青禾看着直点头:“比我第一次做得还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