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631章 藤荫下的新知光

第631章 藤荫下的新知光(2 / 2)

“找五十个壮汉,再备五十捆粗藤条!”林辰喊道,“我们编‘藤石笼’!”

他指挥众人将藤条编成直径两米的圆柱形笼子,每个笼子编三层,接口处用“死结”固定。编好的藤笼被推入缺口,里面填满碎石,再用长藤条将相邻的笼子捆在一起,形成一道坚固的“藤石墙”。

水流冲击在藤石笼上,藤条受力后微微变形,却没被冲垮,碎石间的缝隙还能让多余的水流走,既堵了缺口,又不影响下游灌溉。里正看得目瞪口呆:“林先生,这法子比用石头堵结实十倍!往年修堤坝,得请石匠,费时又费钱,这下可好,我们自己编藤笼就行!”

林辰擦了擦汗,指着藤石笼说:“这藤有韧性,能顺着水流的力道‘让’一下,不像石头那样硬碰硬,所以更耐用。”他想起现代力学中的“缓冲原理”,原来古人说的“以柔克刚”,早就藏在藤的特性里。

消息传到县城,县令亲自来繁锦镇拜访,见了防潮藤器和藤石笼,连连赞叹:“林先生的智慧,真是造福一方!本县正愁运河上的桥年久失修,能不能用藤来加固?”

林辰跟着县令去看那座石桥,桥身已有裂缝,桥墩被水流冲刷得斑驳。他提出“藤筋加固法”:“把粗藤条像编辫子那样拧成绳,嵌入桥身的裂缝,再灌上石灰浆,藤筋能像筋骨一样拉住石桥,比单用石灰结实。”

施工时,李雪发现林辰计算藤绳长度时,用的是一种奇怪的“丈量法”——用手臂量出桥宽,再乘以一个固定的数,算得又快又准。“师伯,您这是……”

“这叫‘比例法’,”林辰解释道,“手臂长是固定的,量出桥宽有多少个手臂长,再乘以每个手臂的实际长度,就能算出准确尺寸,不用来回拉尺子。”这其实是现代简化的测量法,没想到在古代也一样好用。

石桥加固好后,县令非要请林辰题字。林辰在桥边的石碑上写下“韧渡桥”三个字,笔锋里藏着藤的韧劲。他对围观的百姓说:“这桥像藤一样,能承载,能包容,愿它护着繁锦镇的人,平安渡水,顺遂度日。”

在繁锦镇住了一月,林辰将防潮处理、模块化编织、藤石笼固堤等技法都教给了商户和百姓,还留下几本手绘的图谱,上面用简单的符号标注着步骤,连不识字的匠人都能看懂。

离开那天,全镇的人都来送行,孩子们举着自己编的立体藤盒,商户们抬着新编的“经纬加密”藤筐,里正捧着块刻着“藤师”二字的木匾。

“林先生,您啥时候再回来?”张掌柜红着眼问。

林辰笑着挥挥手:“等你们编出更巧的藤器,我就回来看看。记住,藤是活的,法子也是活的,多琢磨,多试试,比守着老规矩强。”

马车驶离繁锦镇时,李雪看着窗外倒退的藤荫,忽然问:“师伯,您教的这些法子,是不是来自您说的‘未来’?”

林辰沉默片刻,点了点头:“是,也不是。未来的法子,说到底也是人想出来的,就像这藤,前人编出筐,后人就能编出笼,只要肯动脑子,总能找到更好的办法。”他望着远处的田野,那里的稻子因灌溉及时,长势正好,“重要的不是法子来自哪里,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
李雪若有所思,她想起在回春堂用师伯教的“分类储药法”——按藤药的特性分架存放,贴上用藤条做的标签,取药时比以前快了一半。这些看似简单的“新知”,其实都藏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里。

前路还长,林辰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,却也明白,哪怕只是将现代的一点认知,像撒种子那样播在七州的土地上,只要有人愿意学,愿意试,就总能长出新的藤苗,结出不一样的果实。而他要做的,就是继续走下去,把藤的智慧,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“巧思”,一点点织进七州的日子里,让藤荫下的光,照亮更多人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