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545章 花下的传承帖

第545章 花下的传承帖(1 / 2)

满架的繁花正盛,淡紫色的花瓣边缘泛着粉,风一吹便簌簌落,像下了场温柔的紫雪。林辰坐在架下的羊毛毡上,手里捧着张泛黄的纸——是云卿先生留下的《药田杂记》,边角已磨得发毛,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“三地药草,本是同源,若能共养,可期大同”。

“林先生,您看这个!”周丫举着片花瓣跑来,花瓣上用西域文和汉文各写了个“传”字,是阿古拉其的笔迹,“她说要做‘传承帖’,让三地的孩子都在花上写字,传到明年去。”

花瓣薄如蝉翼,字迹却力透纸背。林辰接过花瓣,轻轻夹进《药田杂记》里,正对着云卿先生的字迹:“好主意,这帖子比账本更能传情。”

赵墩子扛着个木牌走来,木牌是他爹新做的,上面刻着“三地药田传习处”七个字,边缘还雕着紫菀花纹:“俺爹说,以后就把这儿当学堂,教娃娃们认药草、学混种,把法子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
木牌刚立在架旁,春杏就带着江南的笔墨来了。她铺开卷雪白的宣纸,是用苏婉堂特有的竹浆纸做的,细腻得能映出花影:“老掌柜说,要把三地的混种法子写成书,就叫《三色籽培育要诀》,让后人照着学。”

阿古拉其抱着个羊皮卷跑来,卷上是草原的药农们画的紫菀生长图,从籽种到开花,每一步都画得栩栩如生:“我娘说,这是牧民们用三年时间记的,比账本还准,让俺们掺进书里去。”

孩子们立刻围过来,有的在宣纸上画药草图,有的在木牌上系传承帖,有的则缠着李药师讲云卿先生的故事。李药师坐在凉棚下,眯着眼睛回忆:“当年云卿先生和苏婉先生在这儿试种,也是这样的花天,他们说‘好法子要像花籽,风一吹就满世界生根’。”

林辰翻开《三色籽培育要诀》的初稿,上面已经记满了:草原的沙棘混种法、江南的荷塘肥田术、谷里的冬藏春播记,还有孩子们写的“认药草口诀”,读起来朗朗上口:“紫菀紫,沙棘黄,混在一起长得强;江南水,草原霜,合在一处酿春光。”

午后,阿古拉泰带着草原的孩子们来了。他们穿着崭新的皮袄,手里捧着用沙棘枝编的小篮,里面装着刚采的沙棘果:“我姐说,让娃娃们跟着学,以后草原的药田就交给他们了。”

江南的学童也到了,是苏婉堂选的聪慧孩子,背着小药篓,里面装着江南的薄荷苗:“老掌柜让他们拜林先生为师,学全了法子再回去教江南的娃娃。”

谷里的孩子们更兴奋,拉着草原和江南的伙伴去看自己种的紫菀,指着“粉边1号”说:“这是咱们的‘花王’,结的籽能种遍三地!”

花下的传习处顿时成了学堂。林辰教孩子们辨认花粉,周丫教他们编三色绳结,赵墩子演示如何用木犁松土,阿古拉其则教大家唱草原的药田歌,歌声混着花香,在风里飘出很远。

一个江南的小丫头指着草原孩子的皮袄问:“你们的袄子真暖和,是用紫菀绒做的吗?”

草原的孩子摇摇头,从怀里掏出个紫菀籽串成的项链:“是用这个串的,我娘说戴着能保平安,送给你。”

小丫头立刻从药篓里拿出片荷叶:“这个给你,江南的荷叶能包药,防水。”

林辰看着孩子们交换礼物,忽然觉得这传承帖不用写太多字,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帖子。他在《三色籽培育要诀》的扉页画了三个手拉手的孩子,一个举着紫菀,一个捧着沙棘,一个拿着薄荷,旁边写着:“传承不在纸,在人心;不在言,在行。”

夕阳西下时,传承帖已经挂满了紫菀架。有花瓣做的,有羊皮裁的,有宣纸写的,上面的字迹稚嫩却认真,画的图案简单却生动。林辰摘下最上面的一张,是个刚会写字的小娃娃画的,三株草长在一个花盆里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一起长”。

“这才是最好的帖子。”林辰把它贴在《药田杂记》的封面上,“比任何文字都有力。”

架下的篝火燃起来了,三地的孩子们围着篝火唱歌,草原的调子混着江南的吴歌,谷里的童谣在中间串场,像首自然天成的合曲。赵墩子烤的红薯熟了,阿古拉其熬的沙棘粥香了,春杏带来的桂花糕甜了,花影在食物上晃动,像给这传承的夜镀了层紫。

林辰望着跳动的火光,又望向满架的传承帖,忽然明白云卿先生说的“大同”是什么——不是三地变成一个样,而是你带着草原的风,我带着江南的水,他带着谷里的土,在同一片土地上,种出各自的好,却又彼此牵挂,互相滋养,让这“三色籽”的故事,像紫菀花一样,开了又谢,谢了又开,永远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