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蚀灵玄途 > 第474章 秋实盈药仓,学子初长成

第474章 秋实盈药仓,学子初长成(1 / 2)

百草谷的秋阳带着沉甸甸的暖意,药圃里的桔梗结了籽,紫菀的花盘饱满低垂,连空气里都飘着收获的甜香。林辰站在谷仓前,看着药童们将晒干的药材分类装袋,当归的油润、白术的粉白、雪莲的紫褐在阳光下层层叠叠,像铺开了一幅五色的画卷。

“林先生,这筐回春藤的金线比去年亮!”小石头抱着个竹筐跑过来,筐里的藤条断面泛着细密的金光,是今年长得最好的一批,“周校长说,这是因为咱们今年的花蜜拌得多!”

林辰笑着点头,接过竹筐放进谷仓。仓里的药架已经堆到了顶,最上层摆着孟书砚新制的“百草膏”,瓷罐上贴着沈念画的标签,紫菀花缠绕着回春藤,旁边写着“治跌打损伤,苏婉先生传方”。

周鹤叔拄着拐杖进来,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册子,是药校的《学员成长记》。“你看小石头,”老人指着其中一页,上面贴着片压干的紫菀花,旁边是歪歪扭扭的字,“他说以后要像苏先生一样,背着药箱走天下。”

林辰翻开册子,里面夹着孩子们做的药草标本、写的认药笔记,甚至还有幅画——画里的暖房冒着烟,一个穿青布衫的女子在药圃里忙碌,旁边标着“苏先生”。画的角落,小石头用红笔写了个“我”,小小的身影跟在女子身后,手里提着个迷你药篓。

“这孩子心里亮堂,”周鹤叔叹了口气,“像极了小时候的你,总追在婉妹身后问‘这药能治啥’。”

午后,药校来了位客人。是西域的牧民首领,骑着匹枣红马,背上驮着个羊皮袋,里面是新采的雪灵芝。“孩子们托我送这个,”首领笑着解开袋子,灵芝的菌盖泛着漆光,“说谢谢林先生教他们种雪莲,今年部落的孩子再没犯过风寒。”

他还带来个消息:西域也要办药校了,想请孟书砚去当先生,教牧民们认药制药。“我们把最好的毡房腾出来当校舍,”首领指着谷仓的药架,“就像你们这样,把方子刻在心里,把药草种在地里。”

孟书砚正在整理教材,闻言眼睛一亮:“学生愿意去!”他往行囊里塞着《南北医案合编》,“我把苏先生的医案抄了副本,还带了雪莲种子,去了就教他们种!”

沈念往他包里塞着紫菀花蜜:“这个带上,西域天冷,拌在药里能暖身子。还有这个——”她递过个布偶,是用羊毛做的小药童,手里捧着朵紫菀花,“想家了就看看它。”

雷大叔拍着孟书砚的肩:“到了那边别怕,有事就捎信回来,我跟你林先生去帮你!”

阿默则在检查他的弓箭:“西域山路险,这个你带着,防身用。”他往箭囊里塞了包麻药粉,“不到万不得已别用,记住你是去教书的,不是去打架的。”

孟书砚望着众人,眼圈红了:“学生一定把苏先生的法子传下去,绝不给百草谷丢脸!”

送孟书砚去西域的那天,谷里的人都来送行。小石头拉着他的衣角,把自己做的雪莲标本塞给他:“先生,这个你带着,想我们了就看看。”

林辰把娘的铜针放进孟书砚手里:“这针跟着娘走了半辈子,现在交给你。记住,针能治病,也能断恶,但医者的本心,永远是救人。”

孟书砚接过铜针,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一躬,翻身上马。马蹄声渐远时,他忽然回头,举起手里的布偶挥了挥,阳光照在他年轻的脸上,像照着当年背着药箱离开百草谷的娘。

回到谷里,林辰坐在药校的讲台上,看着孟书砚留下的教材,忽然觉得空了块地方,又好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。空的是身边少了个讨教医理的身影,满的是看着他独当一面的踏实——就像看着自己种的药苗终于开了花。

周鹤叔进来时,手里拿着封信,是陈郎中从邻县寄的,说他的药校也收了十几个学生,还特意提了句:“婉妹要是知道,定会说‘你看,蒲公英的种子飞起来了’。”

林辰望着窗外的谷仓,夕阳正往山后沉,把药架上的药材染成了金红色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离别,从不是结束,是另一种开始——孟书砚带着药香去了西域,就像娘当年带着方子走出百草谷,他们都在把这里的温暖,变成更远地方的春天。

入夜,药校的灯还亮着。小石头在临摹娘的医案,沈念在缝新的药囊,雷大叔和沈三在谷仓盘点药材,阿默则在打磨新的针刀,准备教孩子们炮制下一批雪莲。林辰翻开《学员成长记》,在孟书砚的那一页写下:“秋送书砚赴西域,携药香,传仁心,此乃苏婉先生之愿,亦吾辈之责。”

窗外的紫菀花在夜露中轻轻摇晃,像在应和。远处的玉泉河传来潺潺的水声,载着谷里的药香,载着学子的脚步,往更远的地方去了。林辰知道,只要这灯还亮着,这药仓还满着,这颗传承的心还热着,百草谷的故事,就永远不会落幕。

百草谷的冬夜来得早,刚过酉时,暮色就漫过了药圃的竹篱。暖房里,炉火烧得正旺,周鹤叔捧着杯热茶,看着林辰把最后一批雪莲干收进木箱。箱子上的铜锁擦得锃亮,是娘当年用过的,锁孔里还留着岁月磨出的细痕。

“书砚从西域捎信了,”周鹤叔从袖中取出信纸,字迹有些潦草,想来是在毡房里就着油灯写的,“说他教的牧民孩子已经能认出二十多种草药,还采了半篓雪灵芝,想明年开春送回来。”

林辰接过信纸,指尖抚过字里行间的暖意。孟书砚在信里说,西域的雪顶兰开了,淡紫色的花瓣像极了百草谷的紫菀,牧民们说这是“苏先生的花追着善意来了”。他还画了个小小的毡房,旁边标着“药校”,门口站着几个戴皮帽的孩子,手里举着草药标本。

“这孩子有心了,”林辰把信夹进《百草秘录》,忽然想起孟书砚刚来时的样子,白净的书生,连锄头都握不稳,如今却能在冰天雪地里教人种药,“像娘说的,药香能让人长出骨头。”

沈念端着盘烤红薯进来,甜香瞬间漫了满室。“小石头他们在做药草灯笼呢,”她把红薯放在炉边,“说明天是冬至,要挂在药校门口,像谷里的星星。”

暖房外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,夹杂着雷大叔的吆喝:“慢点跑!别撞翻了药架!”林辰走到窗边,见小石头举着个纸灯笼,骨架是用回春藤做的,外面糊着描金的紫菀花,烛火在里面晃悠,把影子投在雪地上,像群跳动的精灵。

沈三提着壶老酒进来,壶身上结着层薄冰。“这是去年埋在桃树下的,”他笑着给众人斟酒,“念念说冬至要喝暖酒,驱驱寒气。”酒液入杯,泛起细密的泡,带着青梅的微酸,是秦伯酿的方子,娘当年总说这酒“能解药草的苦”。

阿默从后山巡逻回来,肩上落着层雪,手里却捧着个陶盆,里面是株冻在冰里的“冬青”,红果绿叶嵌在透明的冰壳里,像件天然的摆件。“给孩子们当灯笼的样子,”他把陶盆放在窗台,“后山的路结了冰,我铲了些煤渣铺上,明天采药方便。”

炉火噼啪作响,映着满室的人影。雷大叔啃着烤红薯,忽然说起娘当年的事:“有年冬天,谷里闹风寒,你娘背着药箱走了三十里山路,给山那边的猎户送药。回来时鞋都冻在了脚上,却笑着说‘救了五个人,值了’。”

沈三的酒杯顿了顿,眼里泛起泪光:“我还记得,她总把紫菀花蜜分给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,说‘甜的能盖过苦的’。那时我总觉得,她的药箱里装的不是药,是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