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看向林辰的剑鞘,突然笑了:“直到刚才看到施主的鞘光,老衲才觉得,可能等对了。”
林辰握着剑鞘,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。他想起无锋上师说的“剑是工具,心是尺度”,想起落霞谷村民的笑脸,想起望星台重新亮起的光,突然明白——了尘和尚等的不是一个能修好钟的人,而是一个能让“镇岳”二字重获意义的人。
“前辈,”林辰蹲下身,与了尘和尚平视,“钟碎了,或许能重铸;剑废了,但护着的心没废,就还有用。”他从剑鞘上解下一块用金纹滋养出的木片,那是之前修复剑鞘时多出来的边角料,此刻正泛着柔和的光,“我虽不会铸钟,但这木片带着些净化戾气的暖意,或许能暂时护住孩子们,让他们不受山外的戾气侵扰。”
了尘和尚接过木片,放在孩子们的毡布下,果然,偏殿里弥漫的淡淡阴翳消散了些。孩子们打了个哈欠,靠在他身边沉沉睡去,脸上没了之前的警惕。
夜幕降临时,山外突然传来马蹄声。了尘和尚脸色一变:“是‘黑风寨’的人!他们每月都来搜刮,见了孩子怕是……”
林辰按住他的肩,示意他别慌。他走到庙门口,月光下,十几个骑着黑马的汉子正往禅院赶来,个个面露凶光,腰间佩着带血的弯刀,显然不是善茬。
“那老和尚肯定藏了好东西!上个月搜出半块钟碎片,卖了不少钱!”
“听说还有两个小崽子,带回去给寨主当童仆,说不定更值钱!”
污言秽语随着风声飘过来,林辰站在庙门内,剑鞘上的微光缓缓亮起。他没有拔剑,只是静静地站着,像一尊沉默的石像。
黑风寨的人冲到庙门前,为首的刀疤脸勒住马,看到林辰时愣了一下:“哪来的野修士,敢挡爷爷的路?”说着挥刀就砍,刀锋带着股戾气,直劈林辰面门。
就在刀锋即将触到林辰的瞬间,他腰间的剑鞘突然爆发出一圈光盾,刀锋砍在光盾上,竟像砍在棉花上,瞬间卸了力道。刀疤脸只觉手腕一麻,弯刀脱手飞出,插在远处的泥地里。
“邪门!”其余人见状,纷纷拔刀冲上来,却被光盾一一弹开,不仅没伤到林辰分毫,反而被光盾的暖意震得气血翻涌,一个个摔下马背,像滚葫芦似的在地上哀嚎。
林辰始终没动,光盾随着他的呼吸轻轻起伏,像一层柔软的铠甲。他看着那些在地上挣扎的汉子,突然开口,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:“这禅院是养孩子的地方,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。带着你们的人,滚。”
刀疤脸又惊又怕,看着那圈温和却坚不可摧的光盾,突然想起去年在黑风岭被一个无名修士打跑的经历——听说那人也是不用剑,只用剑鞘就击退了星兽。他打了个哆嗦,爬起来扶起同伴,连掉在地上的弯刀都不敢捡,仓皇地骑着马跑了。
光盾散去,林辰转身回殿,见了尘和尚正站在大殿门口,老泪纵横。
“二十年前,我要是有施主这份心境,或许……”
“前辈,”林辰打断他,“您守住了孩子们,守住了钟的碎片,就已经很了不起了。”他指着供桌中央的浅痕,“这里以前放着镇岳钟,现在放着孩子们的信任,放着您的等待,同样是‘镇岳’啊。”
了尘和尚望着熟睡的孩子们,又看了看林辰的剑鞘,突然双手合十,深深一拜:“老衲懂了。所谓镇岳,不是镇住山岳,是镇住心里的戾气;所谓禅心,不是空无一物,是装着该护的人。”
那夜,林辰睡在偏殿的干草堆旁,听着了尘和尚重新敲起木鱼,这次的节奏沉稳而有力,敲在寂静的夜里,敲在每个被守护的梦里。剑鞘上的微光与供桌前的残香相映,在佛像斑驳的脸颊上,投下一片柔和的光晕。
天亮时,林辰准备继续往北。了尘和尚送他到庙门口,递给他一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:“这是老衲当年练剑的心得,以前总觉得是杀人技,现在看来,或许能帮施主完善‘护’的法子。”
林辰接过布包,入手沉甸甸的。打开一看,不是剑谱,而是一本用毛笔写的日记,里面记着二十年前他如何教师弟们练剑,如何在山下帮村民挑水,如何在雪夜里给流浪的猫狗搭窝——原来最锋利的“破岳剑”,根子里藏着的是这样的柔软。
“对了,”了尘和尚突然想起什么,“那口钟的另一半碎片,当年被一个路过的女修士捡走了,她说要去北境找能重铸钟的人。那女修士的剑穗上,系着枚刻着‘云’字的玉牌,说不定施主往北走,能遇到。”
林辰心中一动,想起了青云观的云舒。他把日记小心收好,对着了尘和尚深深一揖:“前辈放心,无论钟能否重铸,这禅院的安宁,我会记在心里。”
孩子们醒了,女孩跑过来,把那颗麦芽糖的糖纸折成小纸船送给林辰:“林大哥,这个给你,能顺着河水漂到北边去。”
林辰接过纸船,放进怀里,与那半块“守”字木牌放在一起。他挥挥手,转身走进晨雾里,身后是重新响起的木鱼声,敲着“镇岳”的新义,敲着“静心”的真意。
山路蜿蜒,晨雾沾湿了他的衣袍,却打不湿剑鞘上的微光。林辰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纸船和木牌,突然觉得,这趟北行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无锋上师的嘱托——他不是在继承一把剑的锋芒,而是在收集无数个被守护的瞬间,让这些瞬间在剑心里扎根,长成比山岳更坚韧的力量。
而那本日记里的字迹,在晨光里渐渐与剑鞘上的纹路相融,像是在说:所谓剑途,从来不是一条直线通向北境,而是在每个需要守护的角落,曲折成温暖的形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