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391章 秋收丰稔,西略深耕

第391章 秋收丰稔,西略深耕(1 / 2)

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七月下至八月

七月的北地,暑气未消,秋意已悄然萌动。天空高远湛蓝,阳光依旧炽烈,但早晚时分,已有凉风送爽。广袤的原野上,粟黍渐黄,穗实饱满,在微风中泛起层层金浪。湟水水量较春夏稍减,水流依旧充沛,灌溉着即将迎来丰收的土地。狄道城外,官道两旁的杨柳枝叶繁茂,绿意深沉。靖王李凌自长安归来已近一月,北地郡的政务机器在其坐镇下,高效而平稳地运转着。秋收,作为一年农事的顶点,关乎仓廪盈虚、民生温饱,乃是当前的头等大事。在朝廷认可了西域战略的背景下,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富足,显得尤为重要。李凌归镇后,立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秋收工作的督导中。他深知,再宏大的战略,也需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与此同时,经长安朝觐得以正名的“西进经略”,亦需抓紧时机,加速推进。乌孙军须靡的使团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,北地承诺的隐秘援助需及时送达以稳固战线,筹备中的大规模官督商队需尽快组织以畅通商路,玉门关外屯所需加强建设以巩固前沿。内政与外交,民生与战略,在这个夏秋之交,紧密地交织在一起。世子李玄业在父亲指导下,愈发深入地参与到郡务管理中,其沉稳细致的作风,赢得了僚属们的普遍赞誉。这个秋天,对北地而言,是收获的季节,更是将战略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时期。

七月廿五,靖王府议事厅。李凌召集长史周勃、郡丞公孙阙及各曹主官,听取秋收准备工作的最终汇报。

“王爷,”劝农掾率先禀报,面带喜色,“托陛下洪福,王爷庇佑,今岁风调雨顺,更兼去岁水利兴修见效,春耕夏耘得力,北地全境秋粮长势极佳!尤其是狄道、安故、勇士等腹心县份,粟黍穗大粒满,预计亩产可比去岁丰年再增半成以上!各县已报,收割事宜均已安排妥当,只待时机成熟,便可开镰。”

仓曹掾接口道:“王爷,郡内大小粮仓均已清点、修缮完毕,备足晾晒场院、粮具、防虫药剂。各县三老、啬夫已受训,将严格监督收割、打晒、入仓各环节,确保颗粒归仓。运输车辆、民夫亦已调配到位。”

“好!”李凌面露欣慰之色,“春华秋实,乃天地之恩,亦是我军民辛勤所系。秋收事关重大,不容有失。勃兄,传令各县:一、 即刻颁布秋收动员令,全民参与,抢抓农时,务必在霜降前完成收割。二、 严令各级官吏,必须深入田间,协调组织,解决困难,尤其要帮助军属、孤寡及去岁受灾户完成收割。三、 加强防火防盗,各乡里实行联保,昼夜巡查,严防奸人纵火、盗窃粮谷。四、 公平计量,依律征收田赋,绝不许胥吏盘剥克扣。若有违者,严惩不贷!五、 收割后,及时组织秋播冬麦,不得延误。”

“老臣遵命!定当督促落实,确保丰产丰收,赋税如期!”周勃慨然领命。

李凌又看向李玄业:“业儿,秋收乃郡国要务,你随周世伯,总揽秋收督察之事。要亲赴各县,巡视田亩,查看仓廪,体察民情,处置突发事件。此乃体恤民瘼、历练政务之良机。”

“儿臣领命!定当恪尽职守,不误农时,不负父王所托!”李玄业肃然应答。他深知,父亲将此重任交予自己,既是信任,更是考验。

“系统提示:宿主于战略布局期高度重视农业根本,展现出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务实统治理念,将内政稳定与外部拓展紧密结合… 宿主状态:统治重心回归基础生产,通过保障秋收巩固战略实施的根本,继承人通过主持大型民生工程,治理能力向全面性、实操性深化…”

秋收动员令迅速传遍北地各县。八月初,广袤的田野里,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景象。成千上万的农人,男女老幼齐上阵,挥舞着镰刀,收割着金黄的谷物。打谷场上,连枷起落,脱粒扬场,一派热火朝天。官道上,运输新粮的车队络绎不绝。李玄业与周勃带领督察组,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乡县之间。他们深入田间地头,查看收割进度、粮食成色;巡视粮仓,检查储存条件;接见乡吏、三老,询问有无困难;甚至亲自挽起袖子,参与劳作,体验农事艰辛。在李玄业的严格督促和周勃的娴熟调度下,北地郡的秋收工作井然有序,高效推进。期间,也曾遇到局部地区突发暴雨、个别胥吏试图在计量上做手脚等小插曲,均被李玄业及时察觉并果断处理,其明察秋毫、处事公允的作风,给基层官吏和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李凌虽坐镇狄道,亦不时轻车简从,巡视郊外农事,以示重视。北地上下,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与忙碌之中。

就在秋收紧张进行的同时,西域方向的战略推进亦未停歇。八月初十,郡丞公孙阙向李凌呈报了最新情况。

“王爷,玉门屯所飞马传讯:我军精锐小队已成功将首批紧急援助物资(箭簇五千、药材十车)安全送达乌孙军须靡手中。军须靡得此援助,士气大振,已成功击退阿莫里部一次猛攻,战线暂时稳定。其再次致谢,并言及使团已过车师,正加速向长安进发。”

“另,关于秋季官督商队,臣已与市舶司、大商户议定初步方案:计划组织一支由三百峰骆驼、百辆大车组成的大型商队,携带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铁器(非兵器)、漆器等物,于九月中旬出发,前往乌孙及更西诸国。商队由郡府派一司马率两百精兵护卫,并配有通译、医匠。此行,除常规贸易外,亦肩负宣示汉威、联络西域亲汉势力、绘制舆图、搜集情报之责。所得利润,四成归官,六成分于商户。”

“此外,玉门屯所扩建事宜已启动,拟增筑烽燧两座,扩建营房、货栈,并打探深井一口,以屯驻更多士卒,储备更多物资,使其成为我西进真正之桥头堡。”

李凌仔细听取汇报,沉吟道:“军须靡处暂稳,是好消息。然,匈奴主力西移,其压力恐将长期存在。商队规模甚好,然安全第一,路线需精心选择,避开匈奴重点控制区。玉门屯所扩建,乃长远之计,需加快进行。子通,此事你需亲自盯紧。另,告知军须靡,汉廷既已认可,待其使团抵达长安,获封赏后,双方往来便可渐趋公开、常态化。然,当前仍需谨慎,尤其要防备匈奴破坏商路。”

“臣明白!定当周密安排,确保万无一失。”公孙阙领命,又道:“王爷,还有一事。河西休屠王遣使来告,其境内发现小股匈奴斥候活动,疑为匈奴西进大军之耳目,亦可能欲劫掠商旅。休屠王已加强戒备,并请示我方,若遇袭,可否依前约求助?”

李凌目光一凝:“匈奴触角已伸至河西!此非小事。告诉休屠王,但有其需,我北地必发兵相助。令玉门屯所及赵破奴,加派游骑,巡视河西走廊东段,与休屠王部形成犄角之势,确保商路东段安全。必要时,可准许屯所守军越境百里,协同清剿胡虏斥候。”

“诺!”

八月十五,中秋前后,北地郡的秋收工作进入高潮,大部分地区已收割完毕,进入晾晒、入仓阶段。初步统计数据显示,今岁确为罕见丰年,各县粮仓爆满,百姓喜笑颜开,社会秩序井然。然而,就在这丰收的喜悦中,一份来自朔方前线的紧急军报,打破了短暂的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