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390章 归程万里,雏凤清声

第390章 归程万里,雏凤清声(2 / 2)

“破奴, 边防守备,万不可因朝廷认可而松懈!需防匈奴恼羞成怒,秋高马肥之时前来报复。各塞需加强警戒,游骑斥候范围外扩,务求先知敌情。另,需从此次缴获胡马中,择其优者,充实驿传及斥候队伍,提升机动性。”

“子通, 西域事务,乃当前重中之重!其一, 立即以本王名义,修书军须靡,祝贺其遣使入朝,并明确告知,朝廷已开绿灯,望其把握时机,表文务必恭顺诚恳,贡礼宜精不宜多,重在心意。其二, 加强与玉门屯所联系,增派得力人手,将其建设成为集情报、贸易、外交前哨于一体的坚固支点。其三, 精心准备秋季官督商队,规模可较前次扩大,携带更多西域急需的物资(如优质铁器、茶叶、药材、精美漆器等),待乌孙使团在长安获得册封后,立即西行,既可巩固关系,亦可获取厚利。其四, 河西走廊的经营需加速,与羌胡各部的联系需深化,可考虑在关键节点设立半官方的‘货栈’或‘会盟点’,以保障商路安全,笼络人心。”

“业儿,” 李凌最后看向儿子,“你随我入朝,见识大增。如今归来,需将所学所思,用于实践。秋收、户籍、乃至与西域河西之文书往来,你需多多参与,协助周世伯、公孙先生处理。尤其要留意各方信息之汇总分析,锻炼统筹之能。”

“儿臣(老臣、末将)领命!”众人轰然应诺,士气高昂。王爷归来,不仅带来朝廷的肯定,更带来了清晰的方向和昂扬的斗志。

七月初,北地郡全面转入秋收前的准备阶段。李凌归来的消息和朝廷的新政策,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。各地官吏尽心履职,边军摩拳擦掌,百姓期盼丰收,一派欣欣向荣。李玄业迅速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中,其处理文书的效率与决策的稳健,较之入朝前又有明显提升,令周勃等人赞叹不已。

七月上旬,就在秋收即将开始之际,两份重要的边境军情相继送达狄道。

第一份来自朔方方向:赵破奴派出的精干斥候,深入漠南数百里,确认匈奴右贤王本部主力,确有向西移动的迹象,其王庭已迁至阴山以北更西的位置,似将战略重心进一步转向西域。但漠南仍留有部分部落,活动频繁,劫掠成性。

第二份则来自玉门屯所:乌孙军须靡的正式使团,已由其国相泥靡率领,携国书、贡礼(包括良马、美玉、地毯等)出发东来,预计一月后可抵玉门。同时,斥候发现,匈奴阿莫里部加大了对伊犁河谷的攻势,军须靡压力依然巨大,再次密信请求北地能否在其使团抵达长安前,再提供一批紧急军械援助。

军情摆在李凌案头,他立即召集群僚商议。

“匈奴西顾,其志在西域无疑。此对我减轻正面压力有利,然对乌孙及西域诸国则是巨大威胁。”李凌分析道,“军须靡此时遣使,正当其时。然,其求援之事,颇为棘手。若大肆援助,恐授匈奴以柄,亦易使朝廷再生疑虑。若不援,军须靡若败,则前功尽弃。”

公孙阙道:“王爷,不若折中。我可筹集一批非制式但质量上乘的枪头、箭镞(无铭文)、以及大量疗伤药材,伪装成商队货物,由精锐小队护送,绕行险峻小道,速送军须靡。量不必大,但需精,可解其燃眉之急,助其顶住阿莫里压力,支撑到使团抵达长安。此事需绝对隐秘,即便泄露,亦可推说为商队私贸,非官方行为。”

赵破奴赞同:“末将认为可行!选‘猎狐营’死士执行,定能安全送达!”

李凌沉吟片刻,决断道:“便依此议!子通,破奴,此事由你二人负责,务必隐秘、迅速!告诉军须靡,此乃最后一批额外援助,待其得汉廷册封,一切需依朝廷法度行事。”

“诺!”

策略已定,北地郡这台精密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,一边收获秋天的果实,一边将战略的触角,坚定不移地向着西方延伸。归程的结束,意味着新一轮耕耘的开始。

“史料记载”

* 官方史·汉书·文帝纪:“(文帝)三年……秋七月……”
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三年夏,凌公自长安还镇,携诏书之利,北地人心振奋。凌公部署秋收,巩固边防,加速西进。世子玄业历练归来,参赞政务愈熟。乌孙使发,匈奴西顾,边事愈繁。”
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归程万里,上帝载誉还镇;雏凤清声,圣嗣历炼成长;圣域西略,得风而行。”

* 北地秘录·凌公归镇:“李凌长安归来,西略得旨,北地气象一新;世子成熟,政务益精;边情迭报,凌公应对有方,根基愈厚。”

(第三百九十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