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爷之意是?”
“联络盟友,造势于无形。”李凌沉声道,“你可设法,通过可靠渠道,将‘匈奴欲诬告边将,破坏招抚西域大计’之风声,悄然透露给太尉周勃、丞相灌婴等与北地有旧、且与匈奴有宿怨的功臣元老。不必明言,只需让他们知晓此事利害关系即可。这些老臣,深知匈奴之患,亦不愿见边镇不稳,或可在此事上,为我发声。”
“妙计!”公孙阙击节赞叹,“此乃‘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’!有功臣元老在朝中呼应,陛下权衡之下,必更倾向我方。”
“还有,”李凌继续部署,“稳住乌孙,争取时间。 需立刻密令玉门屯所,加派精锐,护送一批最急需的箭簇、药材,走最隐秘的小路,火速送往军须靡处,助其顶住当前压力。告知军须靡,朝廷之事,本王正在周旋,令其务必坚持,并准备好正式遣使入朝、奉表称臣的一切事宜。唯有乌孙展现出归附的诚意与实力,本王在朝廷的建言方有根基。”
“诺!下官即刻去办!”公孙阙深感责任重大。
“最后,”李凌看向李玄业,语气凝重,“京中耳目,全力启动。 令‘潜渊’各点,不惜一切代价,严密监控匈奴使者团行程,探听其抵达长安的确切时间、下榻之处、以及与何人接触。我们要掌握其一举一动,方能随机应变。”
“儿臣(下官)领命!”李玄业与公孙阙齐声应道。
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反击战,悄然拉开了序幕。接下来的几日,靖王邸内外,看似平静,实则高效运转。公孙阙闭门草拟奏章,字字推敲;李凌则以“静养”为名,谢绝大部分访客,实则与李玄业反复推演石渠阁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之言辞;数匹快马则悄无声息地驰出长安,分别奔向西北方向的玉门关,以及北地郡狄道城,传递着至关重要的密令。
五月二十五,一个消息通过“潜渊”密探传回:匈奴使者一行约二十人,已抵达左冯翊境内,预计两日后抵达长安,入住蛮夷邸。使者为首者,竟是右贤王麾下的显赫人物——且鞮侯渠勒,以其狡诈善辩着称。
消息确认,李凌心中最后一丝犹豫尽去。对手已亮出兵刃,唯有迎战。
五月二十七,宫中传出旨意:陛下明日将于石渠阁召见宗室诸王、三公九卿及部分重臣,以《春秋》决狱为引,论及安边抚远之策。
时机到了!
是夜,李凌父子与公孙阙再次密议至深夜,将奏章最终定稿,又细细揣摩了明日应对的每一个细节方才歇下。长安的夜空,星汉灿烂,却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即将在帝国的最高学术殿堂内展开。
“史料记载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匈奴传:“匈奴……数使使来……汉亦留之相当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三年夏,匈奴使将至,欲诬靖王。凌公纳世子议,定先发之策,密撰奏章,联络元老,备陈招抚乌孙以制胡之利,谋定而后动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未雨绸缪,上帝洞悉奸谋;反客为主,圣嗣献策定计;圣域巧施纵横,以应谗谤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长安谋:“匈奴诬告在即,李凌父子定策先发,草奏章,通声气,谋朝会,长安暗战序幕启。”
(第三百八十八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