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凌接过书信,仔细查看印鉴笔迹,确认无误后,方沉声问道:“军须靡王子派你前来,所为何事?”
阿史德神色焦急道:“殿下明鉴!自得王爷上次援助,我主军须靡士气大振,已稳住阵脚。然,匈奴右贤王得知王爷入朝,认为有机可乘,已加大对阿莫里部的支持,近日攻势更猛!我主虽拼死抵抗,然兵力、器械消耗巨大,特别是箭矢与伤药,再次告急!我主命小人星夜兼程而来,恳请王爷念在盟约,再施援手!此外……”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,“我主探得,匈奴似有意遣使入长安,恶人先告状,污蔑王爷与我乌孙勾结,图谋不轨。我主特命小人先行一步,告知王爷,早作防备!”
消息一个比一个惊人!乌孙再次求援,且匈奴可能反咬一口!
李凌沉吟不语,心中急速盘算。援助乌孙,符合北地战略,但此时在长安,操作起来风险极大。若被朝廷察觉私下交通外藩,尤其是正在与匈奴作战的西域势力,必遭大祸!而匈奴可能的诬告,更是阴险。
“阿史德,”李凌缓缓开口,目光锐利,“军须靡王子之情,本王已知。然,此处是长安,天子脚下,非同北地。任何物资调动,皆需谨慎。你且说说,匈奴使者,何时可能抵达?又有何证据能污蔑本王?”
阿史德道:“据我方内线消息,匈奴使者已在路上,快则十日,慢则半月,必到长安。其所凭,无非是捕风捉影,说我主与王爷有密约,欲共分西域之类。然,空口无凭,朝廷未必尽信。但若王爷此时再大量援助物资出境,恐落人口实。”
李凌与公孙阙、李玄业交换了一个眼神。情况确实棘手。
“父王,”李玄业忽然低声开口,“儿臣以为,援助之事,需从长计议,当前首要,是化解匈奴诬告之危。或可……反客为主。”
“哦?业儿有何见解?”李凌问道。
李玄业道:“匈奴欲诬我‘交通外藩,图谋不轨’。我辈何不抢先一步,向陛下禀明乌孙内乱,及其王子军须靡有心归汉,却遭匈奴与叛臣迫害之实?将我与乌孙之接触,定性为‘招抚藩属,断匈奴右臂’之策?如此,不仅可破匈奴诬告,或可得朝廷支持,将来援助乌孙,亦可名正言顺。”
李凌眼中精光一闪,抚掌道:“善!业儿此计,化被动为主动,甚合我意!” 他转向阿史德,“阿史德千夫长,你带来的消息至关重要。援助之事,本王会设法,但不能如上次般直接运送。你可先回报军须靡王子,让其坚守待援,本王在长安,会为其争取名分与支持。至于匈奴使者,本王自有应对。你且在长安隐秘处住下,听候消息,非万分紧急,切勿再来此处。”
阿史德见李凌已有对策,心中稍安,感激道:“多谢王爷!小人代我主谢过王爷大恩!定当谨遵王爷吩咐!” 随后,在公孙阙的安排下,阿史德悄然离去。
密室中重归寂静。李凌对李玄业道:“业儿,今日御宴,你沉稳有度;方才献策,你又能洞察先机。为父甚慰。然,长安之事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此番应对匈奴诬告,需精心谋划,既要保住乌孙这枚棋子,又不能将我北地置于炉火之上。明日,需与公孙先生细细商议奏章该如何写,时机又该如何把握。”
“儿臣明白!定当竭尽全力,助父王化解此局。”李玄业深知,真正的考验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长安的夜空下,暗流愈发汹涌。
“史料记载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匈奴传:“(文帝时)匈奴数使使来朝,言辞悖慢…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三年夏,凌公携世子玄业入朝。御宴之上,应对得宜。适时,乌孙密使至,告匈奴将诬,凌公与世子谋,定先发制人之策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御宴暗涌,上帝从容应对;西使夜谒,圣嗣献策解危;圣域巧施纵横,以破谗言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长安策:“李凌御宴显风度,乌孙密报揭诡计,凌公父子定策先发,长安局中谋主动。”
(第三百八十七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