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368章 高阙血战,风雪鏖兵

第368章 高阙血战,风雪鏖兵(2 / 2)

李凌沉思片刻,断然下令:“传令赵破奴,高阙塞务必守住!同时,命他派出那支一直待命的精锐‘踹营骑队’,不必再偷袭敌营,改为星夜兼程,驰援窳浑塞!不求歼敌,只需依托窳浑塞城防,协助守军稳住阵脚,拖延时间!另,急令朔方方向的我军游骑,加大对匈奴侧后的骚扰力度,焚其草料,袭其散兵,逼其分兵!”

“再,以本王名义,紧急行文河西休屠王!告诉他,匈奴若破我边塞,下一个就是他河西!若其能出兵袭扰匈奴后方,或至少陈兵边境,施加压力,此战之后,本王以人格担保,奏请朝廷,重开河西大利互市,并赠予今岁西域所得良马百匹!”

“诺!”命令迅速传出。

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。李凌的决策,既要确保高阙主线不失,又要救窳浑之急,还要借助外力牵制。每一步都险象环生。

十一月廿二,好消息终于传来。赵破奴派出的精锐骑队,冒雪狂奔,及时赶到窳浑塞,与守军里应外合,打退了匈奴先锋的进攻,稳住了防线。同时,河西休屠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现实威胁下,终于答应陈兵边境,做出威胁姿态。匈奴右贤王得知后方不稳,河西异动,不得不分兵防备,对高阙、窳浑的攻势为之一缓。

紧接着,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抵达狄道:赵破奴亲率敢死队,趁雪夜出城逆袭,成功焚毁了匈奴一处重要的攻城器械营地,毙伤敌军甚众,右贤王的一个侄子也死于乱军之中!

“好!破奴打得好!”李凌接到战报,难得地拍案而起,“传令全军,重赏高阙、窳浑有功将士!尤其是赵破奴及出城逆袭的勇士,记首功!”

连续受挫,加之天气愈发酷寒,粮草补给困难,匈奴军的士气开始明显低落,攻势渐衰。

十一月廿五,久违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。前线战报:匈奴军已停止大规模进攻,营地里炊烟稀少,似有退意。赵破奴判断,胡虏久攻不下,伤亡惨重,加之天寒地冻,后勤不济,已无力再战,撤退只是时间问题。

“王爷,是否出城追击?”信使请示。

李凌沉吟良久,摇了摇头:“穷寇莫追。雪深路滑,我军亦疲惫,且匈奴骑兵来去如风,野外浪战,胜负难料。传令赵破奴,严密监视敌军动向,加固城防,救治伤员,休整士卒。若胡虏果真退兵,派小股精锐骑兵尾随骚扰即可,不必大军出击。此战,我军目标是守住边关,而非全歼敌军。目的已达,见好就收。”

“王爷英明!”周勃等人叹服。在胜利之际,仍能保持清醒,不贪功冒进,这正是为帅者难得的品质。

十一月底,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血腥攻防战,终于以匈奴军的悄然撤退而告终。高阙塞依旧巍然屹立,城头破损的汉军战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。北地军付出了伤亡近五千人的惨重代价,但成功击退了数万匈奴大军的疯狂进攻,毙伤俘获敌军估计超过八千人,取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。

捷报传遍北地,军民欢欣鼓舞。靖王府内,李凌却无多少喜色,立即下令:厚葬阵亡将士,优抚伤残,重赏有功人员,并亲自撰写祭文,悼念英灵。同时,下令各塞不得松懈,继续加强戒备,防敌去而复返。

世子李玄业随父亲参加了阵亡将士的祭奠仪式。看着那些悲伤的家属和冰冷的牌位,他深深理解了父亲所说的“慈不掌兵”的含义,也体会到了胜利背后沉甸甸的责任。

“业儿,”李凌望着肃穆的灵堂,沉痛道,“此战虽胜,然代价巨大。每一场胜利,都是无数忠勇将士用鲜血换来的。为政者,当知战之危,慎战,亦敢战。胜不骄,败不馁,时时怀仁,刻刻警醒,方不负将士牺牲,不负百姓期望。”

“儿臣……永志不忘!”李玄业哽咽道。

高阙的血战暂时平息了,但北地的寒冬依旧漫长。这场风雪中的鏖兵,不仅锤炼了北地军的筋骨,更深刻地塑造了年轻世子的心智。而靖王李凌,已经在思考如何利用这场胜利,为北地争取更有利的战略态势,以及如何应对西域那场悄然酝酿的新风暴。

【史料记载】

* 官方史·汉书·匈奴传:“(文帝)元年冬,匈奴右贤王侵边,北地都尉破奴拒之,斩首数千级。”
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元年冬,匈奴大举寇边,攻高阙。凌公遣将御之,血战兼旬,破敌,斩获甚众。是役,北地军亦伤亡惨重。世子玄业观战事,知兵凶战危。”
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胡骑压境,上帝麾下浴血,圣域终得保全,圣嗣历战知仁。”

* 北地秘录·高阙鏖兵:“匈奴困兽来攻,高阙血战连旬,赵破奴力守却敌,李凌运筹决胜,世子观政知兵,北地惨胜固边。”

(第三百六十八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