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 > 第369章 雪后抚创,远谋深算

第369章 雪后抚创,远谋深算(1 / 2)

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十二月至公元前186年 汉文帝二年 农历元月

高阙塞的血战硝烟,随着匈奴大军的悄然北遁,终于在大雪的覆盖下渐渐消散。北地郡迎来了一个惨胜后的寒冬。捷报传开,军民欢腾之余,更深的情绪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逝者的哀恸。持续半月有余的惨烈攻防,北地军付出了伤亡近五千人的沉重代价,边境各塞,尤其是高阙,城垣破损,将士疲惫,急需休整与抚慰。凛冽的寒风依旧呼啸,卷起地上的积雪,仿佛在呜咽着祭奠那些长眠于边关的忠魂。狄道城内,虽因胜利而洋溢着些许振奋,但靖王府内的气氛却凝重而肃穆。靖王李凌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他深知,战事的结束,意味着更繁重、更需细致入微的工作才刚刚开始:厚抚伤亡、赏功罚过、重整防务、总结得失,以及,如何利用这场用鲜血换来的胜利,为北地郡谋取更长远的安宁与发展。与此同时,西域方面经由商队和秘密渠道传回的消息,也预示着那片广袤土地上的博弈并未因北地的战事而停歇,反而可能因匈奴的失利而酝酿着新的变局。这个冬天,对北地而言,是一个抚平创伤、积蓄力量、并谋划未来的关键时期。靖王李凌以其一贯的沉稳与远见,统筹全局,将工作重心迅速从战时指挥转向战后重建与战略布局。世子李玄业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决策的艰难后,被父亲赋予了参与战后具体善后工作的重任,让他在实践中深刻体会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”的沉重内涵,以及“战胜而易,守胜而难”的道理。

十二月初一,狄道城靖王府正殿。气氛庄严肃穆,不似庆功,反类祭奠。李凌端坐主位,面色沉静,目光扫过下方肃立的文武官员。长史周勃手持一份厚厚的文书,正在禀报高阙之战的详细伤亡统计与初步赏罚建议。

“王爷,”周勃的声音低沉而清晰,“高阙一役,我军浴血奋战,终退强敌。然,伤亡亦极为惨重。经核计,阵亡将士共计四千八百七十三人,其中军侯五人,司马十二人;重伤致残者一千一百有余;轻伤者近两千。高阙、窳浑等塞城防损毁严重,亟待修缮。缴获敌军战马、兵器若干,然于我损失相比,不足以慰。”

殿内一片寂静,唯有窗外风雪的呼啸声隐约可闻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,一个破碎的家庭。

李凌缓缓起身,走到殿中香案前,案上供奉着阵亡将士的名册。他亲手点燃三炷香,躬身三拜,沉声道:“此战之胜,皆赖我将士用命,忠勇无畏。今日之安宁,乃彼等以热血铸就。此功此德,北地军民,永世不忘!”

众官皆躬身肃立,面露悲戚与敬意。

拜祭完毕,李凌转身,语气转为坚定:“勃兄,阵亡将士抚恤,按最高标准发放,其家眷免赋税五年,子女由郡府抚养至成年!伤残将士,妥善安置,授以田宅,终身由官府供养!此事,由你亲自督办,若有官吏敢克扣分毫,立斩不赦!”

“老臣遵命!定当尽心竭力,告慰英灵!”周勃慨然领命。

“赏功之事,”李凌继续道,“依军功簿,论功行赏!赵破奴临危受命,指挥若定,亲冒矢石,焚毁敌营,当记首功,奏请朝廷嘉奖,郡内重赏!其余有功将士,按律升迁赏赐,务使功过分明,激励士气!”

“诺!”

“此外,”李凌看向都尉赵破奴,“破奴,边境防务,万不可因胜而懈。胡虏新败,然其心未死,需防其去而复返,或使小股精锐报复。各塞守军,轮番休整,修补城防,增储粮秣。尤其要加强雪天、夜间的巡逻警戒。阵亡将士空缺,从后备兵卒中择优补充,加紧操练。”

“末将明白!定让边关稳如磐石!”赵破奴轰然应诺。

李凌又对郡丞公孙阙道:“子通,阵亡将士的灵位,迁入郡城新建的‘昭忠祠’,四时祭祀,香火不绝。要让后世子孙,永记我北地儿郎之忠烈!”

“臣遵命!”公孙阙肃然道。

安排完这些,李凌的目光落在了世子李玄业身上:“业儿,抚恤赏功诸事,千头万绪,关乎军心民心。你随周世伯,参与具体事宜,学习如何核定功勋、发放抚恤、安抚眷属。要亲眼看看,一场胜仗之后,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,又该如何让生者安心,逝者安息。”

“儿臣遵命!定当用心学习,体察下情。”李玄业郑重应答,深知此乃关乎人心向背的重要一课。

【系统提示:宿主成功处理惨胜后复杂局面,展现出对将士生命的尊重与卓越的战后安抚能力,将军事胜利转化为凝聚人心、巩固统治的契机… 宿主状态:于重大伤亡后保持清醒,举措得当,军心民心归附,统治根基因人道关怀而更加稳固,继承人通过参与善后深刻理解战争代价与治理责任…】

接下来的日子,北地郡上下投入了紧张的战后重建工作。郡府拨出大量钱粮,一车车抚恤金、米粮、布帛,在官吏的护送下,送往阵亡将士的家中。狄道城内设立了临时的伤兵营,医官日夜救治伤员。工匠民夫则顶风冒雪,抢修边境关塞。李玄业跟随周勃,整日埋首于文牍之中,核对名册,计算钱粮,接见前来领取抚恤的军属,听着他们的哭诉与感激,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。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父王那句“慈不掌兵”背后,所承载的沉重责任与悲悯情怀。

期间,李凌亲自前往伤兵营探望伤员,抚慰将士,又轻车简从,巡视了狄道周边的几个军营,了解士卒休整情况,听取基层军吏的意见。他的亲力亲为,极大地稳定了军心,提升了士气。

十二月中的,当战后抚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,郡丞公孙阙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最新情报。

“王爷,潜伏车师的细作密报,康居王弟率领的那支‘商队护卫’,在我高阙战事期间,确实在车师边境频繁活动,似与匈奴残部有所接触。然,闻听右贤王败退,其活动明显收敛,近日有向西退却的迹象。”

“哦?”李凌眉头一挑,“康居人倒是见风使舵得快。看来,匈奴此番失利,对其在西域的威望打击不小。”

“正是,”公孙阙道,“另据大月氏使者秘密传回的消息,大月氏王得知我军大胜,态度明显转向积极。其已拒绝康居提出的某些‘合作’建议,并加大了对东部边境的管控。大宛国亦表示愿加强与我的商贸往来。西域东部局势,似有于我有利之转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