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,他或在赵破奴的陪同下巡视军营、校场,观看士卒操练,了解各种兵器的性能与操典;或跟随父亲检视城防工事、武库粮仓。李凌会随时发问:“业儿,你看这段城墙,为何要在此处增设马面?”“若敌军围城,水源如何保障?”“军中士卒,为何要分更番戍?” 李玄业需仔细观察,结合所学,尽力回答。赵破奴亦不时插言,讲解军中趣事或实战经验,使枯燥的军务变得生动起来。
晚间,则是李玄业消化吸收的时间。他在灯下研读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史记》等典籍,结合白日所见所闻,撰写心得。例如,观军中操演后,他写道:“赵将军练兵,重号令齐一,赏罚分明,故士卒用命。然,《孙子》云‘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’,似可增设突发状况演练,以验士卒应变之能……” 李凌批阅时,或嘉许其思,或指出其疏漏,引导他思考更深层的问题。
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,北地郡的内政军备取得了显着进展。春耕顺利,夏苗长势喜人。郡府库充盈,新式强弩装备了部分精锐。边境守军多次击退了小股胡骑的骚扰,赵破奴甚至组织了一次成功的越境报复性袭击,焚毁了一个朔方残部的临时营地,进一步巩固了边防。河西羌胡与北地的互市更加繁荣,关系趋于稳定。
然而,关东的战火并未停歇,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。五月末,消息传来,齐王联军与朝廷大军在荥阳一带展开决战,双方伤亡惨重,僵持不下。同时,有传言说,长安王太后因战事不利,对各地藩镇猜忌日深,似有调动边军入关的意图。
这一日,李凌将一份密报递给李玄业:“业儿,你看。若朝廷真下诏,调我北地军入关平叛,我当如何?”
李玄业仔细阅读后,沉思良久,抬头道:“父王,此诏若来,必是试探。若遵令,则我精锐离巢,根基空虚,西、北之敌必乘虚而入,且卷入关东混战,胜负难料,损兵折将,于我有害无利。若不遵,则授人以‘抗旨不遵’之口实,朝廷日后必加清算。”
“然则,当以何辞推脱?”李凌追问。
“儿臣以为,可效仿先秦‘围魏救赵’之故智,明面上恭顺接旨,但言‘朔方、匈奴残部蠢蠢欲动,边情紧急,臣恐大军东调,胡虏南下,则西线不保,京师震动,罪莫大焉’。故请求暂缓发兵,或请朝廷另调他处兵马,我北地愿提供粮草相助。如此,既全了臣节,又保了实力。”李玄业侃侃而谈。
李凌闻言,抚掌大笑:“我儿渐得纵横之术矣!然,此策虽妙,仍需依时局而变。记住,实力,才是应对一切变局的根本!”
父子二人的对话,预示着年轻的世子,正飞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。
六月,关东战事依旧焦灼,而北地郡,则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,如同一块深深嵌入西北大地的磐石,在乱世的惊涛骇浪中,岿然不动,默默积蓄着力量。狄道城外,夏粮即将收获,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。而谁又能知道,这片宁静的土地之下,正孕育着怎样的未来呢?
【史料记载】
* 官方史·汉书:“元年夏,齐楚等王反,战于荥阳。是时,北地靖王凌谨守封域,边陲晏然。”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后少帝元年四至六月,关东兵起,天下震荡。凌公定策‘坐观砺剑’,外示恭顺,内修甲兵,劝课农桑,绥抚羌胡。世子玄业随周勃习政,随赵破奴观军,学识日进,渐通政务军谋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诸侯纷争,上帝静观其变,圣嗣习文练武,圣域根基日固。”
* 北地秘录·凌公坐观天下:“关东大乱,李凌不预其争,专务内政边防,教世子以实政,北地于乱世中独善其身,实力暗增。”
(第三百四十九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