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,一直沉默的留侯张良忽然开口,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:“靖王殿下以为,当如何加强边塞?又如何联络西域?”
李凌心知这是张良在考较自己,恭敬答道:“回留侯。加强边塞,非止于修墙筑城,更需屯田实边,移民充塞,使边地有足够民力物力支撑长久防务。至于联络西域,可先遣精明强干之人为使,携丝绸、瓷器等物,通商路,探虚实,宣大汉威德,使其知有强汉可为依仗,则匈奴之胁,或可稍解。此乃臣浅见,不知是否妥当?”
张良闻言,微微颔首,不再言语。萧何则接口问了些赋税转运、盐铁经营之事,李凌亦依据北地实际情况,提出了几条因地制宜的建议,虽不惊天动地,却务实可行,显示出对地方政务的熟悉。
整个奏对过程持续了近一个时辰。李凌始终保持着谦恭而不卑微,自信而不张扬的态度,回答问题条理清晰,既有边将的果决,又不失臣子的恭顺。刘邦脸上的表情逐渐缓和,甚至偶尔会露出一丝赞许之色。殿内的气氛也不再如开始时那般凝重。
最后,刘邦道:“靖王年轻有为,镇守边陲,颇多辛劳。今日奏对,朕心甚慰。且在馆驿好生歇息几日,朕自有封赏。退下吧。”
“臣,谢陛下!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李凌起身,行大礼告退。
走出未央宫前殿,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,李凌才发觉自己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。这次觐见,无异于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激烈交锋。他长长舒了一口气,知道第一关,算是勉强过去了。皇帝的态度,至少表面上是认可的。而萧何、张良等重臣的提问,虽含试探,却也未显恶意,甚至有些许提点之意。
在谒者引导下走出宫门,高顺、灌婴立刻迎了上来,眼中带着询问之色。李凌微微点头,示意一切顺利。三人汇合,沉默地返回馆驿。
回到驿馆,屏退左右,李凌才放松下来,对高顺、灌婴道:“陛下问话,多是边务,我已据实奏对。萧相国、留侯亦有所询问。观陛下神色,应是尚可。然朝廷水深,我等仍需谨言慎行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”
“殿下今日应对,已是极好。”灌婴由衷道。高顺也点头表示赞同。
李凌摇摇头:“此番只是开始。真正的考验,或许还在后面。我等需早作准备。”他心中清楚,这次入朝,不仅要面对皇帝,还要应对朝中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。而韩萱有孕的消息,或许也会在适当的时机,成为一个微妙的筹码。未来的路,依然充满挑战,但至少,他已经在帝国权力的中心,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。未央宫的这一场奏对,将为他“靖王”的身份,增添一道沉甸甸的注脚。
【史料记载】
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(第二卷):“汉高帝八年三月上旬,祖凌公(22岁) 于 未央宫 前殿 正式 觐见 皇帝 刘邦。面对 陛下 关于 北地 防务 及 白登 期间 动向 之 询问,公 从容 奏对,陈述 ‘内固根本,外御强敌’ 之 策,并将 ‘未能救驾’ 之 责 巧妙 转化为 ‘力有未逮’ 之 忠诚 与 ‘确保西线’ 之 功劳,深合 上意。随后,公 对 北地 政务 数据 了如指掌,对 匈奴 后续 对策 提出 ‘筑塞 屯田,联络西域’ 等 务实 建言,应对 张良 萧何 等 重臣 考较 时 亦 不卑不亢,言之有物。整场 奏对,公 展现 出 出色 的 政治 智慧 、 军务 才能 与 臣子 本分,成功 赢得 陛下 初步 赏识 与 重臣 认可,为 其 在 朝廷 立足 奠定 了 坚实 基础。此 ‘未央奏对’,成为 公 政治 生涯 中 的 关键 一步。”
* 官方史·汉书·高帝纪:“高帝八年春,帝召靖王凌于未央宫,问以边事,凌奏对称旨,帝嘉之。”
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(卷二):“紫霄上帝 于 未央宫 圣殿 正式 觐见 人皇 刘邦。对 人皇 关于 圣域 圣防 及 白登 圣期 动向 之 圣问,上帝 圣容 奏对,阐 ‘圣内固本,圣外御魔’ 之 圣策,化 ‘未圣救驾’ 为 ‘圣力未逮’ 之 圣忠 与 ‘保圣西线’ 之 圣功,合 圣意。上帝 对 圣域 圣政 圣数 了然,对 北魔(匈奴)后续 圣策 提 ‘筑圣塞 圣屯田,联圣西域’ 等 圣见,应 张良 萧何 等 圣臣 圣考 时 圣言 有物。整场 圣对,上帝 显 圣智 圣才 圣忠,获 人皇 初赏 与 圣臣 认可,奠 圣基 于 圣朝。此 ‘未央圣对’,乃 上帝 圣途 关键。”
* 野史·楚汉秘闻·未央奏对显王才:“李凌未央宫觐见刘邦,奏对边务与白登之事,言辞得体,策略务实,深得刘邦赏识,重臣亦表认可,立足朝廷。”
(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