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99年 汉高帝八年 农历三月上旬
未央宫前殿内,香炉升起袅袅青烟,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压抑的气息。御阶之上,皇帝刘邦的目光如同实质,落在阶下跪伏的李凌身上。这位新晋的靖王,年轻得有些过分,面容俊朗,身姿挺拔,虽恭敬地跪伏在地,却无丝毫谄媚之态,反而透着一股边地特有的沉稳与坚毅。殿内两侧的文武重臣,亦皆屏息凝神,注视着这位以弱冠之龄镇守边陲、并在白登之围中因“恪尽职守”而备受陛下赞誉的年轻亲王。
“平身吧,靖王。”刘邦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却依旧威严。
“谢陛下。”李凌(靖王,体质27)依礼起身,垂首恭立,目光落在御阶前数步的地面上,姿态无可挑剔。
“赐座。”刘邦挥了挥手。内侍立刻搬来一个锦墩,置于御阶下侧方。这是对有功诸侯王的格外恩遇。
“臣不敢。”李凌谦辞。
“坐。”刘邦的语气不容置疑。
李凌这才谢恩,侧身坐下,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,并未因赐座而有丝毫放松。这番应对,落在一旁的萧何、张良等人眼中,皆微微颔首。此子,知进退,懂礼数。
“李凌,”刘邦开门见山,不再用爵号称呼,显得随意了些,却也更加直接,“朕听闻,去岁秋冬,匈奴屡犯边陲,北地压力不小。你在狄道,是如何应对的?白登之事发生时,你又在做些什么?”
这个问题,看似寻常询问,实则暗藏机锋。既考较其边务能力,也隐含对其在白登之围期间“按兵不动”的探究。
李凌心中凛然,早已准备好的说辞在脑中迅速过了一遍,他抬起头,目光清澈而坦诚,望向御座上的皇帝,声音平稳清晰:
“回禀陛下。去岁匈奴确曾猖獗,先有左大都尉犯我临羌障,后有秋掠大举入侵。臣之应对,无非‘内固根本,外御强敌’八字。对内,轻徭薄赋,劝课农桑,积蓄粮草,安抚流亡,使军民一心;对外,命灌婴率骑兵游弋牵制,高顺督步卒固守城防,依托山川险隘,击其惰归。幸赖陛下天威,将士用命,得以保全北地,未使胡马深入。”
他略一停顿,语气转为沉重:“至于白登……臣远在西陲,闻听陛下亲征,心急如焚。然北地兵微将寡,且多为步卒,千里驰援,恐缓不济急,反为匈奴所乘。故臣只能……只能竭尽全力,严守西线,广布斥候,监控匈奴偏师动向,确保陛下大军侧后无忧,同时日夜督防,谨防匈奴趁我关中空虚而西犯。臣……臣未能亲赴白登,为陛下分忧,每每思之,愧疚难当!”说罢,他离座再次跪伏,语带哽咽。
这番奏对,既有具体措施,显其务实;又有战略考量,示其理智;最后情真意切的请罪,更是将“未能救驾”的潜在指责巧妙转化为“力有未逮”的无奈与忠诚。既说明了情况,又给足了皇帝面子。
刘邦静静地听着,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,看不出喜怒。半晌,才缓缓道:“起来吧。你之考量,不无道理。西陲安稳,亦是功劳。若非尔等守住西线,朕在平城,恐更难安心。”这话,算是认可了李凌当时的决策。
“陛下圣明!此非臣之功,实乃陛下天威浩荡,将士用命所致!”李凌再次叩首,才起身归座。
【系统提示:宿主首次正式朝堂奏对,应对皇帝询问与潜在审视,言辞分寸与情感表达拿捏恰到好处,政治智慧与应变能力得到充分展现… 体质:27(保持仪态,应对自如)… 力量:26,敏捷:25,智力:99(精准把握皇帝心理,奏对逻辑严密,情理交融)… 政治:99(在朝堂之上展现忠诚、能力与谦逊的平衡艺术臻于化境)… 魅力:99(年轻亲王的英武与边将的沉稳形成独特气场)… 幸运:26(???首次朝堂表现获得初步认可,运势平稳)… 信仰值:9.9… 状态:成功完成首次觐见奏对,初步建立稳重、忠诚、有能力的亲王形象,为后续立足朝廷打下良好基础。】
接下来,刘邦又询问了北地的人口、赋税、军备等具体情况,李凌皆对答如流,数据翔实,既说明困难,又不一味哭穷,重点突出北地军民在艰难条件下为国守边的决心。当问及对匈奴后续动向的看法时,李凌谨慎地表示,冒顿遭此挫折,短期内或会收敛,然其野心不死,边患未绝,建议朝廷应利用喘息之机,加强边塞建设,训练精骑,并可尝试与西域诸国联络,以牵制匈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