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大清孤臣 > 第122章 老十六再顶庸太子(求月票 推荐 订阅)

第122章 老十六再顶庸太子(求月票 推荐 订阅)(1 / 2)

胤禛与胤禄你一句我一句聊扯着江南的事务,太子胤礽与三阿哥胤祉只是低头喝茶,全无接话的意思。

外间高福恰在此时在书房外轻声说道:

“四爷,晚膳已备好,请几位主子移步。”

胤禛听得高福的话语,忙抬手示意,脸上装轻松状:

“太子二哥、三哥,请移步,十六弟今日多饮一些!”

几人起身笑容满面,各自缓步离开书房,十六阿哥胤禄随在几人身后,一起前往宴席之地。

引路的太监提着琉璃灯,躬身趋步。

庭院里的积雪未扫,青石小径两侧,老树枯枝在寒风中微微颤动,发出细碎声响,恍若无声的叹息。

宴设于王府的“五福堂”,堂内暖意昂然,地龙与数个紫铜炭盆驱散了京师的严寒,却也让空气中漂浮着丝丝闷热。

这五福堂四壁悬着墨色绫裱的御笔字画,多书“俭以养德”、“清心寡欲”之言。

紫檀木大案之上,菜肴不算奢靡,却极为精致:

鹿筋焖得软烂,野鸡崽子汤色清亮,几样时令蔬菜青翠欲滴,器皿皆是素雅官窑,不显山露水。

胤禛迎着太子胤礽,亲自为太子布菜,言语平和低沉:

“二哥尝尝这个,庄子上送来的野物,比不得毓庆宫的精细,倒也别有一番野趣。”

太子胤礽坐了主位,一身明黄袍服在满堂沉色调中格外刺目。

太子颔首微笑,仪态闲适,享用得理所当然,偶尔点评一二,言辞温文,眼底深处却又藏着挥之不去的倦怠与疏离。

三阿哥胤祉则是一派文人宗亲的风范,与胤禄谈笑,论及古籍版本、京郊雪景,气氛看似融洽和睦。

侍宴的太监们垂手侍立,屏息静气,连端送菜肴的动作都是轻手轻脚的。

酒过三巡,话题不知怎的引到了《古文渊鉴》的刊印上。

胤禛抬手示意,高福自无声地领着下手都退了出去。

胤祉兴致颇高,多饮了几杯,面庞微红,笑道:

“太子爷当年领衔编纂此书,真是功德无量,四弟府上这本,可是初印之本?校勘极精啊!”

太子胤礽嘴角含笑,眼神中的倦怠稍微淡了几分,只轻轻转了转手中的青玉酒盅。

胤禛立刻接口,轻声慢语道:

“三哥说笑了,我哪里懂得这些学问上的精微之处,不过是附庸风雅,依样置办罢了,真正集大成者,还是太子殿下。”

胤礽眼见两人在一旁你唱我合,自也是心绪大好,遂举杯示意同饮。

三阿哥自顾自地仰头一饮而尽,脸上显了醉意,大抵也是无端受了些委屈,加上《南山集》案牵扯门下多人,多饮几杯,浇透心塞。

“老四和老十六江南之行,为朝廷、为社稷想,三哥自愧不如。江南之地,多有文人雅士,士林清客,最是难伺候,四弟和老十六尽心竭力,宽心以待,实在是难能所为。三哥敬你俩一杯!”

说着胤祉便再次举起酒盅,不待胤禛与胤禄应承,便抬头痛饮。

“今儿太子二哥在此,自拿心底话诉予兄弟之间,平日里我老三只会舞文弄墨,也惯不会去掺杂一些名利之事,怎地在江南会传一些风言风语,牵扯到我这笔墨砚台上。”

“老三说的极是,扬州知府左必蕃,不知怎地迷了心窍,去打十六弟的主意,噶礼那边也是老生常谈的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