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唱歌(2 / 2)

“慢点。”

夫妻俩盯着牛饮的女儿,先前多开心,现在就有多渴,若不是自己累了,绝对不会回来喝水。

水喝完,四个孩子到一边玩了起来。

郑淼双眸盯着钱绾方向,小丫头音律宽,可柔可强,眉眼生动,是个唱评弹的好苗子,如果能跟着她学就好了。

坐在他身边的小年轻像是明白自家奶奶的想法,当即泼泼一盆冷水:“奶奶,别想了,我们都是游客,你注定收不到关门弟子。”

老太太唱了一辈子评弹,是真心喜欢评弹,总希望能多带点学生,但她的要求太高,至今收到的学生寥寥无几,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喜欢流行乐,很少人会去学要求严格枯燥无味赚不到钱的评弹。

“不去问问,怎么知道没有希望?”郑淼带着自己的小板凳,走到夫妻两人身边空位坐下,近距离观察她心仪的徒弟,小小年纪从容不迫。

夫妻俩看了老太太一眼,往旁边挪了挪,给老人腾出更多空间,坐起来舒适一些。

“你们也是来京城游玩的游客吗?”郑淼笑问。

夫妻俩点头。

杨双问:“您也是?”

“对,我是来自句吴的郑淼,唱评弹的,在河边有家评弹馆,平时给人唱唱评弹,或者教授学生。”

夫妻俩不明白眼前这位郑淼老太太来意,对方告知自己信息,不管站在任何身份,两人都应该说一点自己信息。

两人留了一个心眼,没有傻乎乎全部和盘托出,不确定对方会不会利用他们私人信息干坏事。

郑淼心冷下来,距离太远,父母应该不会同意孩子小小年纪离家学习,哪怕她承诺孩子可以住在她家。

她遗憾地想,如果钱家夫妻如果重男轻女就好。

可惜不是,一家人关系亲密,四姊妹之间关系友善。

微笑指着正在和哥哥姐姐跳房子的钱绾,问:“那是你们的孩子?唱歌真好听,有没有想过将来往专业方向训练?”

夫妻俩听完老太太的话,对视,孩子不到三岁,两人从没考虑规划她的人生。

两人曾经在睡觉前讨论过相关话题,至少要高中,孩子们对世界有初步认识,有足够心智规划自己的人生。

哪怕现在孩子对某些方面有天赋,两人不会刻意逼迫孩子去学习。

一旦兴趣变成任务,会大大消减孩子的天赋,目前他们选择顺其自然。

句吴他们听王启说起过,他外公外婆家在句吴。距离珈城一个小时车程,前往珈城从句吴转车速度更快,他们此行要经过珈城。

刚听郑老太太语气像是要收老幺当学生,他们有些犹豫。

准确说是钱桥犹豫,老幺目前在对数字有天分,小小年纪他们没有主动去教,孩子掌握个位数加减法,他还是想培养孩子考大学。

杨双斟酌后说:“目前没有,孩子太小。”

郑淼不赞同摇头:“孩子不懂,作为大人我们要帮他们把控,他们现在正是学习的时候,多学点东西没有坏处。”

她冲着钱绾招招手,示意她过来。

钱绾看看爸爸妈妈,迈着小步子跑过来,大大方方站在郑淼跟前,问:“奶奶,你找我什么事情?”

郑淼双手拉着钱绾软乎乎暖洋洋的小手,柔声道:“奶奶教你唱首歌好不好?”

钱绾喜欢唱歌,同样喜欢学新歌,她用力点头。

郑淼开口一瞬间,震惊周围游客,大家不敢相信一位七八十老人还能发出软糯甜嗲音色,让人有种置身于江南,难怪乾隆热衷下江南。

杨双和钱桥听不懂这段唱词词句意思,从外行来看,这位郑淼老太太功力深厚,能被她看上确实是老幺幸运。

一旁,钱绾正跟着老太太逐句学习,在不远处跳房子的其他三姊妹跑过来坐在报纸上听妹妹唱歌。

升旗开始前,钱绾勉勉强强学会《西厢记》短篇唱段中的《莺莺拜月》。

郑淼跟着打节拍,乐感好、长的漂亮的孩子天生是吃这碗饭的。

眼前的孩子虽小,哪怕她不能理解词曲含义。从音乐中,她自己知道要怎么用面部表情与眼神去表达,这便是天赋,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见得能学会。

她不由分说从随身包中掏出一张名片塞到父母两人手中,她道:“如果有想法一定要带着孩子去找我,我免费教孩子。”

如果不是担心孩子父母会怀疑她是人贩子,她甚至想付费教。

升旗仪式开始,一行人被冲散。

郑淼孙子问郑淼:“就这么看好这孩子?”

郑淼点头,眼睛看向远方,回想起年轻时候也有人同她一样令人惊艳,可惜英年早逝。

若能活到现在,该多让人惊艳。

可惜,现如今评弹势弱,整个句吴所剩评弹馆不多,早没有昔日繁华盛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