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大唐:开局救下李二,曝光我身份 > 第101章 定能让长安百姓大开眼界

第101章 定能让长安百姓大开眼界(2 / 2)

顾元宝双目放光,毫不犹豫应道:

“属下愿为李郎君效劳!必全力以赴!”

“敢问何时动工?修路队已熟知水泥特性,定不负所托!”

李沐见他斗志昂扬,欣然颔首。

李淳风精通建桥技术,能确保渭水大桥的施工质量,顾元宝负责调度工人与材料。有这两人相互协作,李沐对工程进展十分放心。

“甚好!既然二位热忱十足,这项重任便托付给你们。”李沐满意道,“待你们研透图纸、筹备充足后,即可择日开工!”

消息如风般传开,从长安到关中,人人都在议论渭水将架起一座前所未有的巨桥。

“当真要在渭水上造桥?这可是天大的喜讯!”街边商贩兴奋地搓着手,“往后过河再不用苦等渡船了。”身旁的老者却捻须沉吟:“渭水浩荡千载,从未有人敢横跨架桥,这桥当真能成?”

东西两市茶肆里,质疑声与期待交织。有人猜测会用连环舟搭成浮桥,有人忧虑洪水时会冲垮桥身。尽管心存疑虑,百姓们仍翘首期盼——毕竟若真建成,百利无一害。

这些传言正是顾元宝刻意散播。他捧着李沐绘制的彩图,望着桥上精细的廊柱纹样,突然拍案而起:“此图若公示于众,何愁民心不聚?”那前所未见的透视画法,连瓦当阴影都纤毫毕现,必能轰动长安。

他当即命人寻访丹青妙手,仆从很快来报:“城北阎侍郎阎立本,乃当世第一画师。”顾元宝眉头一挑——这般人物,怕是要备足诚意才请得动。他整了整衣冠,带着图卷与锦盒登车而去。

朱门铜环前,顾元宝仰头望着“阎府”匾额,抬手正了正鎏金幞头。

府前的侍从接过顾元宝的名帖,快步入内通传。

阎立本正捋着须髯在书房品茶,听闻来客姓名,不由轻哼一声:\"区区商贾,也配登门?\"他正欲回绝,忽然想起近来商盟在关中的作为,又改了主意。

\"且慢!\"他展开烫金名帖,目光扫过上面\"立体透视\"几个字时,指节突然一颤,\"竟是李郎君的手笔?\"这名青年才俊的名号他早有耳闻,虽与世家立场相左,但其人风骨倒是令他欣赏。

真正让他挪不开眼的,是帖中提及要用西洋画技临摹建筑图样。这位书画大家当即来了兴致,连声吩咐:\"快请顾先生入内看茶!\"

顾元宝抱着一卷绢帛疾步而来,深揖到底:\"此乃李郎君亲绘的'透视图',请阎公品鉴。\"

画卷展开的刹那,阎立本的呼吸都凝滞了。画中廊桥的每一处榫卯都闪着釉光,连桥墩下的水纹都仿佛在流动。他颤抖的手指抚过凹凸有致的墨线,忽然疑惑道:\"这横跨渭水的飞虹,莫非是仙界景致?\"

\"此乃李郎君要修建的真实桥梁!\"顾元宝眼中迸出精芒,肥胖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发颤,\"若阎公愿为此桥绘制全景图,必是千古佳话!\"

偏厅里,李淳风正用炭笔演算着桥墩承重,听闻此言突然抬头:\"顾东家且慢夸口,这'预应力混凝土'的配方尚需调试......\"

\"有二位襄助,大事可成。\"李沐将茶盏轻轻一搁,青瓷与檀木相触的脆响中,渭水两岸的夯土声似乎已隐约可闻。

“等你们熟悉图纸,召集好人手和材料,便可立即开工!”

......

李沐要在渭水建造一座宏伟桥梁的消息,很快在长安城乃至整个关中传开。

“什么?”

“要在渭水上建桥?真是天大的好事!”

“有了这座桥,我们过河就再也不用乘船了!”

“只是渭水如此宽阔,究竟要建什么样的桥才能横跨两岸......”

百姓们对修建渭水桥普遍持欢迎态度。

但所有人都清楚渭水的宽度和水势之大。

这样的大江大河上,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建桥的先例。

因此,百姓们对这座桥能否建成仍持保留态度。

“这么大的工程,难度确实不小!”

“或许是要建浮桥,用船只连接起来......”

“无论如何,有座桥总比没有强。”

“就怕桥不够坚固,一场洪水就给冲垮了!”

长安城内议论纷纷。

大多数百姓仍将信将疑,不敢确信。

当然,他们也明白,渭水桥一旦建成必将带来便利,因此不会阻挠工程进展。

他们只是好奇,这样不可思议的工程能否真正实现。

于是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即将动工的渭水桥项目上。

这个消息正是顾元宝主动散播的。

他这么做自有打算:既是为了争取民众支持以方便调动资源,也是为了激励工匠们的积极性。

此外,当他看到李沐绘制的桥梁效果图时,又有了新的想法。

李沐按后世风格绘制的效果图极为逼真,还配有彩色渲染。

这种画法在大唐前所未见,必将引起轰动。

“既然效果图如此生动,能让人直观了解桥梁样貌,何不多复制几份张贴出去?”

“这样不仅能赢得更多支持,还能提升李郎君的声望!”

顾元宝越想越觉得可行。

以效果图的震撼效果,定能让长安百姓大开眼界!

说干就干,他立即着手寻找长安最出色的画师。

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广泛的人脉,他很快有了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