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谁在听风说话(2 / 2)

一缕青烟升起,引信被点燃了!

所有人都惊呆了。

铁头死死盯着那排仍在微微摇晃的竹管,眼中先是迷茫,随即被一种狂热的明悟所取代。

他猛地一拍大腿,哈哈大笑起来,笑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。

“我懂了……我懂了!以前是我们追着风跑,求着它点火,”他指着那风语架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,“现在……是让它跟着我们的节奏喘气!”

更北方的北漠戍碑,苏青竹正面临着另一重困境。

这片被蚀律藤灼烧过的焦土,寸草不生,唯独长出了一种奇异的银丝草。

它们通体银白,在死寂的空气里,会随着人的说话声产生极其轻微的摆动。

苏青竹尝试着吟诵早已废弃的旧律,那些曾能号令风雷的音节,此刻却无法让银丝草产生丝毫反应。

她皱起眉头,换了一种方式,用《辩律课本》中那种探寻真理的提问句式,低声自语:“你们……为何而生?”

奇迹发生了。

一株离她最近的银丝草,竟像有了生命一般,缓缓舒展叶片,轻柔地缠绕上她的指尖,仿佛在回应她的困惑。

苏青竹心头剧震。

她彻夜不眠,用上百种不同的语气、音调和句式进行试验。

最终,在黎明的第一缕光线照亮焦土时,她得出了一个足以颠覆归墟认知的结论。

她立刻摊开随身携带的《问学录》增补篇,用颤抖的手写道:“新生的万物,不再响应‘命令’,它们只回应‘真诚的困惑’。”在结尾,她重重地写下一句附言,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:“真理不答顺从者,唯向追问者低头。”

而在远离人群的一处废弃驿站,林玄停下了脚步。

他看到驿站的土墙上,爬满了大片网状的藤蔓状菌丝。

每当夜深人静,万籁俱寂之时,这些菌丝便会以一种极低的频率微微震颤,仿佛在被动地接收着某种来自远方的信息。

林玄缓缓闭上眼,将手掌贴在墙上。

片刻之后,无数断续的心声涌入他的感知——那是数十里外一个村落的居民,正在为水源分配问题激烈争吵的余音。

以他曾经作为科技界“林默”的知识,只需一个简单的量子共振模型,就能瞬间解析这片菌丝网络捕捉到的所有频率,听清归墟每一个角落的声音。

但他没有这么做。

他只是睁开眼,沉默地蹲下身,从地上捡起一块炭,在菌丝网络旁边的空地上,画出了一幅极其简易的声波轨迹图,标注了几个关键的共鸣节点。

做完这一切,他便起身离去,将这秘密留给了或许会在第二天清晨路过此地的牧童。

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在这个新生的世界里,重要的不是一个人能听见多少,而是让更多的人,学会如何留下自己的声音。

此刻,在凡人无法企及的星轨边缘,赤罗的残魂正静静漂浮。

他忽然感觉到,来自人间那无数细碎、微弱的声音,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汇聚成潮——有孩子们记录地颤时的激烈争辩,有铁头工坊里敲打金属的铿锵,有苏青竹在北漠的低声叩问,甚至有林玄在驿站墙边沉默的呼吸……

这些原本会被轻易忽略的波动,正通过遍布大地的林玄草根系网络,与深埋地下的岩脉发生着层层共鸣与放大,最终交织成一种全新的、源于众生的宏大律动——地籁律动。

他抬起头,望向夜空中亘古不变的北斗第七星。

那颗星辰的光芒,不再是稳定而威严的闪烁,而是开始……跳动。

它的每一次明暗变化,都精准地模仿着人间那刚刚形成的、混杂而充满生命力的节奏。

赤罗的嘴角,逸出一丝欣慰的微笑。

他低声自语,仿佛在对那些他曾守护过、也曾束缚过的生灵做最后的告别:“你们……终于不用再听神的节拍器了。”

话音落下的瞬间,他的身影如一缕青烟,彻底消散于无尽的星海之中。

也就在这同一时刻,归墟深处,一户普通人家的厨房里,那个用来储存干草叶的粗陶罐,突然毫无征兆地发出了“嗡嗡”的共鸣声。

紧接着,在完全密闭、无一丝风的房间内,陶罐里早已干枯的草叶,竟违反了所有常理,自己缓缓地、一片片地,漂浮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