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时候哪来的钟声?”周必文自言自语道。
随着钟声响起,周必文注意到院子里的光线变得怪异起来。明明是夏末秋初,天气还暖,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寒意,夕阳的余晖也变得苍白无力。
更让他不安的是,他看见院墙外的土路上,不知何时出现了一行人影。那些人穿着老式的衣服,排成一列默默地向前走着,所有人的动作都异常僵硬,没有人交谈,甚至没有人转头四下张望。
周必文感到一阵心悸,正要回屋,却突然在那行人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那是他已经去世多年的祖父,保持着去世时的模样,面无表情地跟着队伍前行。
“爷爷?”周必文下意识地叫出声来。
就在这时,队伍中的所有行人突然齐刷刷地转过头来看向周必文。他们的脸都是灰白色的,眼睛没有瞳孔,只有一片浑浊。周必文的祖父也转过头来,嘴角慢慢向上扯动,露出一个极其不自然的笑容。
周必文吓得连连后退,绊倒在柴堆上。等他再爬起来时,那行人已经消失了,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。
从那天起,周必文开始频繁地看到那些“东西”。有时是在田间劳作时,看到远处荒地上有模糊的人影聚集;有时是深夜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,但从窗户看出去却空无一人;最可怕的是,他偶尔会在反射的影像中,看到自己身后站着几个面目模糊的人影。
村里人都说周必文是“开了阴眼”,因为他那次借阴路的经历,使得他与另一个世界产生了联系。许多人开始避着他,觉得他不祥。只有李老太时常来看他,教他一些护身的方法。
“阴路一旦借过,就永远与那边有了联系,”李老太警告道,“你必须小心,因为它们可能会来找你,尤其是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,会把你当作回阳间的引路人。”
周必文谨记李老太的话,在门前挂了她给的符咒,随身携带她制作的护身符。有一段时间,似乎起效了,那些诡异的遭遇减少了许多。
然而,在中元节前夕,奇怪的现象又开始了。先是周必文家养的看门狗连续几夜不安地吠叫,然后是他家地里的庄稼一夜之间全部枯萎死亡。最明显的是,周必文注意到每天黄昏时分,总有一缕薄雾从老林子的方向缓缓飘来,停在他家附近久久不散。
中元节那天,周必文早早收了工,按照李老太的嘱咐,太阳落山后就不再出门。他将符咒贴满门窗,在屋里点燃了特制的香,希望能平安度过这个鬼门大开的日子。
夜深人静时,周必文被一阵奇怪的敲击声惊醒。那声音很有节奏,像是有人在用指甲轻轻叩击窗户玻璃。他不敢起身查看,只是紧紧裹着被子,祈祷黎明快点到来。
敲击声持续了一会儿后停止了,接着传来的是细微的拖沓脚步声,在屋内来回走动。周必文吓得魂飞魄散,因为他清楚地记得,自己睡前已经将所有的门窗都锁好了。
突然,卧室的门缓缓打开了一条缝。周必文屏住呼吸,看到一只苍白的手扒在门边上,指甲很长且满是污垢。接着,一个干瘪的头颅从门缝中探了进来——正是那晚他在老林子里遇到的那个老妇人!
老妇人的眼睛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绿光,她咧开没牙的嘴,对周必文做了一个“跟我来”的手势。周必文浑身僵硬,动弹不得。
就在这时,周必文胸前的护身符突然发出一道微弱的金光。老妇人似乎被光线刺痛,猛地缩回头去,房门“砰”地一声关上了。周必文听到外面传来一声愤怒的嘶吼,随后一切归于寂静。
第二天一早,周必文发现屋内屋外到处都是泥脚印,这些脚印很小,像是老人或者孩子的,但最令人不安的是,所有脚印都是只有前脚掌,没有后脚跟——这是鬼魂的典型特征。
周必文再也无法忍受,决定去找李老太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李老太听完他的描述,面色凝重:“阴婆子盯上你了。她可能想找你做替身,或者要你带更多的活人走阴路。”
“那我该怎么办?”周必文焦急地问。
李老太沉思良久,缓缓说道:“只有一个办法能彻底解决。你必须回到那天晚上出发的地方,在正午阳气最盛的时候,用铜钱摆阵封住阴路入口。但这样做很危险,因为你可能会遇到阴婆子的阻拦。”
周必文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试。他不能再这样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了。
第二天正午,周必文带着李老太给的铜钱符咒和黑狗血,再次来到了老林子的边缘。尽管是阳光明媚的正午,但一接近那片区域,周必文就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。
他按照李老太指示,找到了那棵白杨树,在树周围用红绳围圈,然后将三十六枚铜钱按照特定图案摆放在地上。每放一枚铜钱,他都要念一段咒语。
工作进行到一半时,周必文突然感到头晕目眩,周围的阳光似乎暗淡了下来。他抬头一看,只见不知从何处飘来的薄雾正缓缓笼罩树林,空气中再次弥漫起那股陈腐的气味。
“不好!”周必文心里一惊,加快速度摆放铜钱。
当最后一枚铜钱即将放置到位时,周必文突然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,像是许多人在低声絮语。他强忍着恐惧,将最后那枚铜钱放在指定位置,然后迅速将黑狗血洒在铜钱阵周围。
就在这时,他面前的土地突然裂开一道缝隙,一股冰冷的气息从地底涌出。周必文看到裂缝中似乎有无数苍白的手正在向上挣扎,同时传来阵阵哀嚎声。
他连忙念完最后一段咒语,铜钱阵突然发出金红色的光芒,地缝缓缓合拢,那些手和哀嚎声也随之消失。周围的雾气逐渐散去,阳光重新洒落林间,那股寒意也消失了。
周必文长舒一口气,瘫坐在地上。他知道,自己终于彻底封住了阴路。
回去后,周必文的生活慢慢恢复了正常。那些诡异的景象和声音不再出现,村里人也渐渐的不再避着他。但他从此再也不敢在天黑后靠近老林子,也告诫所有村民不要走那条荒废的小路。
多年后,周必文临终前,将这段经历完整地告诉了子孙。他警告后人要尊重自然,敬畏未知,不要为图方便而冒险走那些不该走的路径。
“山里有不少老路,但不是给人走的。”周必文重复着村里老人的话,缓缓闭上了眼睛,安详地离开了人世。
至今,周家村的老人们仍然会用周必文的故事告诫年轻人:有些路,看似是捷径,却可能通向不该去的地方;有些门,一旦打开,就难以关上。人与自然之间,与未知世界之间,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