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短篇鬼语集 > 第430章 寒食禁忌

第430章 寒食禁忌(1 / 2)

暮春的风裹挟着细碎的柳絮掠过青石板路,杨洋拖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掏出手机看了眼日历——清明前三日,正是寒食将至的时节。他深吸一口气,空气中飘来艾草与纸钱焚烧后特有的焦苦味,这味道自他儿时起就刻在记忆深处,与寒食节紧紧相连。

\"洋洋!\"母亲的声音从远处传来。杨洋抬头,看见母亲系着蓝布围裙站在村口小卖部门前朝他挥手。他快步走去,行李箱轮子在坑洼的石板路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。

\"妈,不是说不用来接吗?\"杨洋接过母亲手里的布袋,里面装着新摘的香椿芽和一把嫩绿的柳枝。

\"你这孩子,三年没回来过寒食节了。\"母亲上下打量着他,目光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,\"这次回来能住几天?\"

\"四五天吧,社里派我回来采风,写篇关于寒食节民俗的专题。\"杨洋随口答道,目光却被村口土地庙前堆积如山的纸钱元宝吸引。几个老人正佝偻着腰往铁盆里添纸钱,火苗窜起老高,将他们的影子拉得细长扭曲,投在斑驳的庙墙上,如同几株枯树在风中摇曳。

母亲顺着他的视线看去,脸色突然变得严肃:\"明天就是正寒食,你可别乱跑。天黑前必须回家,记住了?\"

杨洋不以为然地笑笑:\"妈,我都二十八了,又不是小孩子。再说那些禁忌……\"

\"别胡说!\"母亲突然厉声打断,手指死死攥住他的手腕,\"寒食节的规矩,一点都不能破!\"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某种杨洋读不懂的恐惧。

晚饭后,杨洋坐在堂屋整理采访提纲。父亲早逝,老宅里就他和母亲两人。昏黄的灯泡下,母亲正在厨房用草木灰擦拭灶台,这是寒食节前的传统——彻底熄灭火种,连续三日不动灶火。

\"妈,周阿婆还住在村西头吗?我明天想去采访她。\"杨洋冲着厨房喊道,\"她今年该有百岁了吧?肯定知道不少老习俗。\"

厨房里擦拭的声音戛然而止。母亲的身影出现在门口,半边脸隐在阴影中:\"周阿婆?你找她做什么?\"

\"她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啊,肯定……\"

\"明天别去。\"母亲打断他,\"寒食节不能串门,尤其是...那种人家。\"她声音越来越低,最后几个字几乎含在嘴里。

杨洋皱眉:\"哪种人家?\"

母亲没有回答,转身回到厨房,只留下一句:\"明天家里备了冷食,你别在外面乱吃东西。\"

夜深人静,杨洋躺在床上辗转难眠。作为民俗杂志的记者,他见过太多被现代化浪潮冲淡的传统节日,寒食节在大多数城市早已名存实亡。这次主编特意派他回乡采风,就是想挖掘些鲜为人知的民俗细节。母亲的反应却让他困惑——那些禁忌真有那么重要?

窗外,一弯残月悬在槐树梢头,将枝桠的影子投在窗纸上,宛如无数伸展的鬼手。杨洋迷迷糊糊睡去,梦中似乎听见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哭声,像是许多人在同时哀泣,又像是风穿过荒冢的呜咽。

寒食节当天,杨洋一早就被母亲叫醒。桌上摆着昨日准备好的冷食——青团、馓子、冷面,还有一碟用香油拌好的香椿芽。母亲神色凝重地叮嘱他不要碰灶台,不要生火,不要剪指甲,不要洗衣,一连串的\"不要\"让杨洋头大如斗。

\"妈,这些禁忌到底有什么讲究?\"杨洋咬了口青团,甜腻的豆沙在口中化开。

母亲正要回答,村口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唢呐声,凄厉如鬼哭。她浑身一抖,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。

\"是送寒衣的队伍。\"母亲弯腰捡起筷子,声音发颤,\"今天村里要给孤魂野鬼送寒衣,你千万别靠近土地庙。\"

杨洋透过窗户望去,只见一队白衣人抬着纸扎的衣箱缓缓走过,领头的道士摇着铜铃,撒着纸钱。队伍最后,几个孩童捧着白色灯笼,灯笼上写着\"冥府收\"三个黑字。明明是春日,这一幕却让杨洋后颈发凉。

母亲出门去祖坟祭扫后,杨洋决定去采访周阿婆。他实在好奇这位百岁老人会讲述怎样的寒食节往事。出门前,他鬼使神差地看了眼灶台——冷冰冰的,没有一丝热气。不知为何,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传说:寒食节生火的人家,会招来\"那种东西\"的拜访。

\"迷信。\"杨洋摇摇头,背上相机出了门。

村西头比杨洋记忆中更加破败。几间老屋倾颓不堪,野草从石板缝中钻出,足有半人高。周阿婆的家是唯一还住人的,低矮的土墙围出个小院,门上贴着褪色的门神,颜料剥落,使得两位门神的面容扭曲可怖。

杨洋刚要敲门,忽然注意到门楣上挂着一面铜镜,镜面朝外,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青光。他听说过这个风俗——镜子能照出鬼魂的真面目。难道这里...

\"后生,找谁?\"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,吓得杨洋差点跳起来。

转身看见一个佝偻的老妇人站在他身后,灰白的头发挽成个小髻,深陷的眼窝里嵌着两颗浑浊的眼珠。她拄着槐木拐杖,另一只手提着个竹篮,里面装着新鲜的柳枝和艾草。

\"周、周阿婆?我是杨家的洋洋,想采访您关于寒食节的事。\"杨洋强作镇定。

老妇人盯着他看了许久,突然咧嘴笑了,露出几颗发黄的残牙:\"进来吧,正好有冷茶。\"

屋内昏暗潮湿,空气中弥漫着草药和陈旧布料的气味。唯一的光源来自天窗,一束阳光斜斜地照在堂屋正中的供桌上,那里摆着几个没有名字的牌位,香炉里插着三根将尽未尽的香。

周阿婆给杨洋倒了碗冷茶,茶汤呈暗红色,散发着淡淡的腥气。杨洋假装抿了一口,立刻被那铁锈般的味道恶心到了。

\"阿婆,村里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寒食节?我看连灶火都不敢生。\"杨洋放下茶碗,掏出笔记本。

周阿婆坐在他对面的藤椅上,干枯的手指摩挲着拐杖上的节疤:\"后生,你知道寒食节怎么来的吗?\"

\"不是纪念介子推吗?\"

\"那是官面上的说法。\"周阿婆突然压低声音,\"真正的寒食,是给那些回不了家的鬼过的。\"

屋外一阵风吹过,天窗的光线被云层遮蔽,屋内顿时暗了下来。杨洋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。

\"古时候打仗,死了好多人。尸骨无人收,成了孤魂野鬼。\"周阿婆的声音变得飘忽,\"它们怨气重,会在清明前后找活人借气。所以老祖宗定下寒食节,三日不动火,不吃热食,不惊动它们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