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令人无奈的是,大炮的使用损耗却异常巨大。
就拿吴三桂反叛之前来说,铸炮局每月仅能铸造出区区五门大炮,如此一来,一年下来也不过六十门而已。
待到吴三桂起兵造反,形势骤然紧张起来。
康熙心急如焚,连忙下令工部铸炮局夜以继日、加班加点地赶制大炮,要求每日至少铸造十门。
起初,工部尚能勉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问题却接踵而至。
首先,材料逐渐短缺,这使得大炮的铸造变得愈发困难;
其次,工匠们日夜操劳,疲惫不堪,工作效率大打折扣;
再者,前线对火炮的需求与日俱增,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峻;
最后,天气逐渐炎热,给铸造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。
诸多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,导致火炮的铸造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康熙忧心忡忡,无奈之下,他取出前几日收到的一道奏折。
这道奏折,正是来自坐镇荆州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。
“勒尔锦在荆州前线的江上,与吴三桂的水师激战数场,然而每一次交锋,我军都处于劣势。吴三桂的火炮威力惊人,犹如雷霆万钧,我军的战船在其轰击下,犹如纸糊一般,瞬间被摧毁。而我军的火炮,射程有限,根本无法触及吴三桂的战船,这让我们在战场上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。”
康熙一脸凝重地说道。
说完,他的目光落在了吴达礼身上,只见吴达礼低着头,沉默不语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
康熙见状,心中有些不悦,他加重了语气说道:
“吴达礼,如今前线战事吃紧,我军急需威力强大、射程远的火炮来对抗吴三桂等叛贼。你作为负责兵器制造的官员,必须要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不仅要铸造出精良的火炮,还要确保其射程足够远,能够对敌人造成实质性的威胁。”
吴达礼听到康熙的斥责,连忙抬起头,应道:“微臣遵命……”
他的声音有些低沉,显然对这个任务感到压力巨大。
退朝之后,康熙的心情依然沉重。
就在这时,一份来自西北的奏折送到了他的案前。
康熙打开奏折,只见上面详细描述了西北的战况。
原来,吴三桂的部将吴之茂率领大军进攻西北,其所携带的火炮威力巨大,给西北的守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守军在火炮的猛烈轰击下,毫无还手之力,只能连连败退。